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hdl.handle.net/11455/10738
標題: | 從賽德克人之歷史與其”Gaya”探討電影《賽德克‧巴萊》 Discussing the movie "Seediq Bale"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eediq tribe's History and its "Gaya" |
作者: | 劉雅婷 Liu, Ya-Ting |
關鍵字: | Seesiq People;賽德克族;Wushe Incident;Seediq Bale;Mona Rudo;Gaya;霧社事件;賽德克‧巴萊;莫那‧魯道;Gaya | 出版社: | 歷史學系所 | 引用: | 一、專書 1. Kumu Tapas(姑目.荅芭絲),《部落記憶: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Ⅰ、Ⅱ》(臺北市:翰蘆圖書,2004年)。 2. Yabu Syat、許世楷、施正峰,《霧社事件:台灣人的集體記憶》(台北:前衛,2001年)。 3. 中川浩一、和歌森男合編,《霧社事件:台灣原住民的蜂擁群起》(台北:武陵,1992年)。 4.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四冊-賽德克與太魯閣族》(臺北:中研院民族所,2011年7月)。 5. 日本順益台灣原住民研究會編著,《伊能嘉矩收藏台灣原住民影像》(台北:順益博物館出版,1999年)。 6. 王雅倫,《1850-1920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攝影與歷史的對話》(台北市:雄獅,1997年)。 7. 布興.大立(Pusin Tali、高萬金),《寧死不屈的原住民——霧社事件的故事神學》(嘉義:信福,1995年)。 8. 李永熾,《不屈的山嶽:霧社事件》(台北市:近代中國出版,1977年)。 9. 阿威赫拔哈口述,許介鱗編著、林道生翻譯,《阿威赫拔哈的霧社事件證言》(台北:臺原,2000年)。 10.廖守臣著,《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私立慈濟醫學暨人文社會學院,1998年)。 11. 喜安幸夫,《日本統治台灣秘史:霧社事件至抗日全貌》(台北:武陵,1983年)。 12. 山崎繁樹、野上矯介,《台灣史(1600-1930)》(台北市:武陵出版社,1993年3月)。 13. 萬仁(導演)、鄧相揚(原著)、梁燦良,王啟讚,邱若龍攝影;邱若龍繪圖,《風中緋櫻:霧社事件劇本‧影像書》(台北:玉山社,2004年)。 14.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泰雅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2002年)。 15. 舞鶴著,《餘生》(台北市:麥田,1999年)。 16. 鄭耿誠著,《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的觀光行旅》(台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2005年)。 17. 鄧相揚,《風中緋櫻-霧社事件的真相及花岡初子的故事》(台北:玉山社,2000年)。 18. 鄧相揚,《霧社事件》(台北:玉山社,1998年)。 29. 鄧相揚,《霧重雲深-霧社事件後,一個泰雅家庭的故事》(台北:玉山社,1998年)。 20. 戴國煇著、魏廷朝譯,《台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上)(下)》(台北:遠流,2002年)。 21.李翠瑩著,《文化力新加值》(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年3月)。 22.簡鴻模等編著,《Alang Tongan(眉溪)口述歷史與文化》(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出版,民92年)。 23. 魏德聖著,《賽德克‧巴萊》(台北市:平裝本出版有限公司,2004)。 24. 程士毅:《認識台灣族群關係》(南投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2003年第三刷)。 25. 魏德聖著,游文興撰文整理,《導演‧巴萊:特有種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手記》(台北市:遠流,2011-08)。 26. 藤井志津枝,《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理蕃政策》(台北:文英堂,1997年)。 27. 藤崎濟之助,《台灣の蕃族》(復刻版)(台北:南天出版社,1990年)。 28.下山一自述、下山操子譯寫,《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台北市:遠流,2011年7月)。 29. 戴嘉玲編譯,《FORMOSA原住民圖錄&解說集》(台北市:前衛,2000年)。 30. 郭明正,《真相‧巴萊:賽德克‧巴萊的歷史真相和隨拍札記》(台北市:遠流,2011年10月)。 31. 趙莒玲,《台灣中部開發故事》(台北:天衛出版,1998年12月)。 32.黃文雄,《中國的食人文明史》(台北:前衛出版,2005年)。 33. 南投縣仁愛鄉公所,《仁愛鄉志上、下》(南投:南投縣仁愛鄉公所,2008年)。 34.邱若龍,《漫畫‧巴萊:台灣第一部霧社事件漫畫書》(台北市:遠流,2011年2月)。 35.果子電影有限公司,《本色‧巴萊--賽德克‧巴萊演員魅力寫真書》(台北市:遠流,2011年5月)。 36.黃一娟、尤文興撰文,《電影‧巴萊:賽德克‧巴萊幕前幕後全紀錄》(台北市:遠流,2011年9月)。 37.黃一娟、尤文興撰文,《夢想‧巴萊--電影搶鮮報》(台北市:遠流,2011年2月)。 38.沈明仁,《崇信祖靈德:賽德克人》(台北市:海翁,1998年)。 39. 達西烏拉灣‧畢馬著,《泰雅族神話與傳說》(台中市:晨星,2003年)。 40.高彩雲口述、高永清譯,《永別的悲劇》,未出版。 二、譯著 1. 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2. 向山寬夫著、楊鴻儒等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民族運動史(下)》(台北市:福祿壽,1999年)。 3. 楊南郡譯註,《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台北:遠流,2000年)。 4. 楊南郡譯註,《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5. 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2000年)。 6. 春山明哲、陸軍大臣官房、台灣軍司令部、台灣軍參謀部、台灣軍經理部編著,《霧社事件日文史料翻譯(上)(下)》(台南市: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2010年10月)。 三、期刊 1. 瓦歷斯‧諾幹〈ㄇㄛㄏㄜㄨㄞˋㄕㄨ˙〉,《聯合文學》第72期(1990年10月)。 2. 洪敏麟譯,〈關於霧社事件概況說明書〉,《台灣文獻》第十六卷第四期(1965年12月),頁156-162。 3.劉思坊紀錄整理,〈認真而美好的講故事魏德聖X聞天祥對談〉,《INK》第伍卷第四期(2008年12月),頁36-87。 4. 瓦歷斯‧諾幹,〈賽德克‧巴萊之前—一位泰雅人的文史觀點〉,《INK》第捌卷第參期(2011年11月),頁121-128。 5.周婉窈,〈試論戰後台灣關於霧社事件的詮釋〉,《台灣風物》第六十卷三期(2010年9月),頁11-57。 6.周婉窈,〈中華民族、炎黃子孫、莫那魯道〉,《財訊》376期(2011年7月7日),頁70-72。 7.黃智慧,〈台灣的日本觀解析(1987-)族群與歷史交錯下的複雜系統現象〉,《思想》第14期(2010年1月),頁53-97。 四、學位論文 1.林淑媛,「霧社事件餘辜之研究(1895~1945)」(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 2.許淑鈞,「霧社事件文本的記憶與認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3.林文德,「霧社事件影響三群族群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4.久部良和子,「賽德克人霧社群的祖靈觀」(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5.曹秋琴:「gaya:祭祀分食與太魯閣人的親屬關係」(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6.廖子翔,「1930年發生於霧社的事件之空間與族群脈絡」(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班建築與都市理論組,2008年)。 7.伊婉‧貝林,「以部落觀點看賽德克族Gaya與霧社事件關連性的初探─以 Tgdaya語群的Tongan部落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主辦「霧社事件八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2010,未出版)。 8.邱若龍,「《Gaya》與《賽德克‧巴萊》:非政治角度看霧社事件的二部影片」(國立成功大學主辦「霧社事件八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發表, 2010,未出版)。 9.吳密察,「歷史學裡的霧社事件」(國立成功大學主辦「霧社事件八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