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hdl.handle.net/11455/11055
DC Field | Value | Language |
---|---|---|
dc.contributor | 吳政憲 | zh_TW |
dc.contributor | Cheng Shien Wu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 黃慧娟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Huang, Hui-Chuan | en_US |
dc.contributor.other | 歷史學系所 | zh_TW |
dc.date | 2013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14-06-06T06:46:57Z | - |
dc.date.available | 2014-06-06T06:46:57Z | - |
dc.identifier | U0005-2201201322501100 | en_US |
dc.identifier.citation | 【參考書目】 一、專書: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1995。 林富士,《小歷史—歷史的邊陲》,台北:三民書局,2000。 林美容,《臺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台北巿:中研院民族所,1991。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市:聯經,1983。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北巿:臺原出版,1994。 董芳苑《探討臺灣民間信仰》,北巿:常民文化出版,1996。 李豐楙,《東方宗教研究》,3期,台北:東方宗教研討會八十一年年會論文,1993。 李豐楙,《臺南縣地區王船祭典保存計畫 : 臺江內海迎王祭》,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初版,2006。 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2004。 黃文博,《台灣信仰傳奇》,台北巿:學習出版社,1989。 黃文博,《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台北巿:常民文化,1997。 黃文博,《南瀛王船誌》,臺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局,初版,2000。 黃文博計畫主持,《台南縣民俗活動『西港仔香』各庄廟有關文物調查報告書》,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政府,2008。 林國平,《閩臺民間信仰源流》,臺北巿:幼獅,1996。 林國平、彭文宇,《福建民間信仰》,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林國平,《閩台民間信仰源流》,福州市:福建人民,第一版,2003。 臺灣人民俗編輯小組,《台灣人民俗》,台北市:橋宏出版社,2000。 蔡相煇, 吳永猛編著,《臺灣民間信仰》,臺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2001。 吳永猛,《臺灣民間信仰儀式》,臺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2005。 王慶文,王瓊婷,余文欽作,《我的乩童爸爸之神人奇緣》,台北市:臺北護國延平宮,2008。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34初版1981臺七版。 林惠祥,《台灣番族之原始文化》,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1930。 胡朴安,《中國風俗 : 中國第一部風俗全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範熒,《上海民間信仰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2006。 胡家瑜,《台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1998。 謝宗榮,《台灣的王爺廟》,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第一版,2006。 王見川,《明清以來民間宗教的探索 : 紀念戴玄之教授論文集》,臺北巿:商鼎文化,1996。 市川定春,《世界武器甲冑圖鑑》,台北市:尖端出版,2006。 市川定春,《武器事典》,台北市:奇幻基地出版,2005。 Truth in Fantasy編輯部,《武器屋》,台北市:奇幻基地出版,2004。 成東、鍾少異編著,《中國古代兵器圖集》,北京巿:解放軍出版社,1990。 沈世傑,《台灣魚類檢索》,台北:南天書局,1986再版。 許功明,《原住民藝術與博物館展示》,台北:南天 書局有限公司,2004。 周緯,《中國兵器史稿》,台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 周緯,《亞洲古兵器圖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徐啟憲主編,《清宮武備》,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蔣豐維,《中國兵器事典》,台北市:積木文化出版,稼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初版,2007。 高賢治、馮作民編,《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1。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第1版,2002。 梅陰生著,王世慶譯,《台灣慣習記事》,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國分直一,《民俗臺灣》,台北市:東都書籍株式會社,1941。 國分直一,《台灣的歷史與民俗 : 溯先民足跡.探文化之源流》,台北市:武陵,1992。 曾景來,《臺灣宗教的迷信陋習》,台北市: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8。 曾景來,《台灣宗教と迷信陋習》,台北巿:臺灣宗教研究會,再版,昭和14。 闞正宗,《玄奘佛學研究》,新竹市:玄奘大學,2009.03。 林川夫編,《民俗臺灣一》,台北:武陵出版社,1995。 鹿野忠雄,《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臺北巿:臺灣文獻委員會,再版,1984。 濱島敦俊,《明清江南農村社會與民間信仰》,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第一版,2008。 增田福太郎,《臺灣の宗教 : 農村を中心とすそ宗教研究》,臺北巿:祥生,1975。 福田增太郎,《臺灣宗教信仰》,台北市:東大,初版,2005。 窪德忠,《道教諸神說》,台北市:益群,初版二刷,1991。 渡邊欣雄,《漢民族の宗教 : 社会人類学的研究》,東京都:第一書房,1991。 東方孝義,《臺灣習俗》,台北市:南天,初版二刷,1942。 片岡嚴,《臺灣風俗誌》,台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再版,大正13,1924。 鍾村保三郎,《台灣小史》,台北市:武陵,初版,1991。 五十嵐真子,《現代台湾宗教の諸相 : 台湾漢族に関する文化人類学的研究》,京都市:人文書院,初版,2006。 丸井圭次郎,《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台北市:捷幼,增訂一版,2006。 酒井忠夫,《台湾の宗教と中国文化》,東京都:風響社,1992。 古家信平,《台灣漢人社會における民間信仰の研究》,東京都:東京堂,1999。 湯原公浩,《梅原猛の世界 : 神と仏のものがたり》,東京:平凡社,2005。 鈴木清一郎,《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巿:眾文出版社,1978。 台南新報社,《臺灣大觀》,臺北巿:成文出版社,臺一版,1985。 干寶,《搜神記全譯》,貴陽巿:貴州人民,第1 版,1991。 任聘,《中國民俗通志 禁忌志》,濟南:山東教育,第1版,2005。 聶嘉恩、 郭全盛、楊宗,《中國實用禁忌大全》,江蘇省上海巿:文化,第一版,1991。 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河北省北京巿:書目文獻,第一版,1989。 顏清洋,《蒲松齡的宗教世界》,臺北巿:新化圖書出版,樂學經銷,1996。 鄭小江,《中國辟邪文化》,北京市:當代世界,第1版,2008。 中日越系文化聯合考察團,《浙江民俗研究》,浙江省:浙江人民,第1 版,1992。 陳奇祿,《臺灣土著文化研究》,台北巿:聯經出版社,初版,1992。 茄萣鄉公所編,《茄萣鄉志》,高雄縣:茄萣鄉公所,1994。 張振岳,《噶瑪蘭族的特殊祭儀與生活》,台北市:常民文化出版,第一版,1998。 鄭素春,《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台北市:臺灣商務,初版,2002。 張玉安、薛克翹、唐孟生,《東方神話傳說》,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1999。 莊吉發,《薩滿信仰的歷史考察》,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李能和,《朝鮮巫俗考》,台北:東方文化書局,1971翻印。 合興宮管理委員會,《外埔合興宮》,苗栗縣:合興宮管理委員會,2009。 吳炳輝、江順玉等,《新豐池和宮志》,新竹縣:新豐池和宮管理委員會,2011。 真德大師、永靖大師編著,《閭山法門秘旨》,台北市:進源書局,2011。 張澤洪,《步罡踏斗:道教祭禮儀典》,成都:四川人民,第1 版,1994。 二、傳統文獻 唐,李善,《六臣註文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張玉書、陳廷敬,《御定康熙字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楊慎撰,《異魚圖贊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南懷仁,《坤輿圖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方以智,《物理小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朱彧著,《萍洲可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屠本畯撰,《閩中海錯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陳元龍撰,《格致鏡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嵇曾筠,李衛修;沈翼機,傅王露纂,《浙江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章潢編撰,《圖書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陳邦彥,《御定歷代題畫詩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郝玉麟監修,魯曾煜編纂,《廣東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嵇璜、曹仁虎等奉敕撰,紀昀等校訂,《欽定續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陳壽祺纂,魏敬中重纂《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清,蔣師轍,《臺游日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連雅堂,《臺灣語典》,臺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 清,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民國,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清,鄭鵬雲、曾逢辰篆輯《新竹縣志初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清.蔡振豐纂輯,《苑裏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清.沈茂蔭纂修,《苗栗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清,林豪原纂,薛紹元補訂《澎湖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清‧周凱纂《廈門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清,王松撰《臺陽詩話》,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清,季麒光、徐懷祖、魯之裕、吳桭臣等撰,《臺灣輿地彙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清,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清,施士洁撰,《後蘇龕合集/後蘇龕詩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清,陳培桂纂輯,《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吳幅員,《臺灣詩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三、期刊文章: 林富士,〈清代臺灣的巫覡與巫俗-以《臺灣文獻叢刊》為主要材料的初步探討〉,《新史學》,16:3,台北市:新史學雜誌社,2005,頁23 -99。 林富士,〈醫者或病人?-童乩在臺灣社會中的角色與形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3,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頁511 -568。 林富士,〈臺灣地區的道教研究總論及書目(1945-2000)〉,《古今論衡》,16期,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頁93 -160。 李弘善、陳元龍,〈「鯊魚劍」傳奇-鋸鰩〉,《自然保育季刊》,第64期,南投縣: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2008,頁63 -70。 李弘善,〈鯊魚劍的故事〉,《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12期,台北:中華科技史學會,2008,頁74 -78。 周榮杰,〈閒談童乩之巫術與其民俗治療〉,《高雄文獻》,30:31,高雄:高雄文獻館,1987,頁82-91。 國科會 87 年度研究成果報告書,陳志榮主持:《屏東東港鎮東隆宮與其信仰圈內庄頭廟及角頭廟的互動關係研究成果報告書》。 闞正宗,〈司公與乩童—日本「皇民化運動」下道士的佛教化〉,《玄奘佛學研究》,11期,新竹:玄奘大學宗教系,2009,頁89 -111。 梅慧玉,〈社會記憶的書寫與實踐:一個地方版廟誌的產生〉,《民俗曲藝》,154期,台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06,頁77 -131。 辜神徹、林美容,〈女乩、義女與誦經女:女性在「公寓廟」的活動和地位〉,168期《民俗曲藝》,台北市: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2010,頁21 -51。 余德慧、劉宏信,〈台灣民間宗教虔信者的“啓蒙神學”〉,《新世紀宗教研究》,1:4,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03,頁63 -94。 陳杏枝,〈台北市加蚋地區的宮廟神壇〉,《臺灣社會學刊》,31期 ,台北市:臺灣社會學會,2003,頁93 -152。 許世融、謝孟芸、林宜蓁、洪鉦凱、劉淑美,〈日治時期臺灣漢民族的疾病迷信與總督府的肆應-以《臺灣慣習記事》及《民俗臺灣》爲中心的探討〉,《區域與社會發展研究》,1期 ,台中: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2010,頁127 -151。 簡秀珍,〈臺灣亂彈戲《打登州》中的地方特色〉,《戲劇學刊》,11期,台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2012,頁195 -225。 林瑋嬪,〈人類學與道教研究的對話:以「煮油」除穢儀式為例〉,《考古人類學刊》,73期 ,台北:考古人類學刊編輯委員會,2010,頁150 -174。 林瑋嬪,〈台灣漢人的神像:談神如何具象〉,《物與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頁335-377。 張珣,〈改框或改信?民俗宗教醫療的療效機制〉,《臺灣宗教研究》,8:2,台北市:台灣宗教學會,2009,頁1 -25。 張家麟,〈台灣民間信仰的宗教靈療方法及其信仰基礎-以台中慈德慈惠堂的「叩問儀式」爲例〉,《臺灣宗教研究》,8:2,台北市:台灣宗教學會,2009,頁27 -56。 徐義强,〈客家撒满的通靈途徑、儀式及與台灣的比較〉,《宗教學研究》,2期,四川: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2008,頁128 -132。 王志宇,〈彰南田中地區的媽祖信仰與地域社會-以乾德宮為中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2期,台中:逢甲大學,2011,頁139 -159。 王志宇,〈臺灣寺廟碑碣與村莊社會(1683-1945)〉,《通識研究集刊》,15期,桃園:開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9,頁1 -23。 林玉茹,〈潟湖、歷史記憶與王爺崇拜-以清代鯤身王信仰的擴散為例〉,《臺大歷史學報》,43期,台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2009,頁43 -85。 郭憲偉、徐元民,〈臺灣王爺慶典文化意涵之研究:以萬年殿五朝王醮為例〉,《身體文化學報》,9期,台北市:臺灣身體文化學會,2009,頁1 -13。 劉廷揚、洪雪琴、黃筑萱,〈信眾對信仰社會功能的看法與信奉行為關係之研究-以東港東隆宮溫王爺信仰爲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3:1,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2009,頁51 -78。 徐義强,〈閩台王爺信仰源流考〉,《尋根》,2006:4,河南:尋根雜誌社,2006,頁58 -61。 王見川,〈光復前(1945)的南鯤鯓王爺廟初探〉,《北台灣通識學報》,2期,台北:北台灣科技學院通識教育中心,2006,頁94 -105。 李秀娥,〈王爺的神蹟與傳說〉,《歷史月刊》,196期,台北市: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頁12 -17。 康豹,〈蔡相輝著《台灣的王爺與媽祖》〉,《新史學》,1:1,台北:新史學雜誌社,1990,頁155 -162。 姜守誠,〈「祀瘟神」與「送瘟船」-中國古代瘟疫醮之緣起〉,《漢學研究集刊》,11期,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10,頁97 -127。 黃有興,〈澎湖的法師與乩童〉,《臺灣文獻》,38:3,南投:台灣文獻館,1987,頁133-164。 劉枝萬,〈臺灣之Shamanism〉,《臺灣文獻》,54:2,南投:台灣文獻館,2003,頁1-13。 張珣,〈民俗醫生:童乩〉,《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鄉出版社,1989,頁73-82。 王章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宋代(960-1279)巫觋信仰研究〉,香港大學博士論文 ,香港:香港大學,2003,頁144-208。 李豐楙,「東港王船和瘟與送王習俗之研究」。東方宗教研究 新3期,台北:東方宗教研討會81年年會論文,1993,頁229-265。 林清桂,《台閩兩地敬送王船儀式的異同》,收入《泉州道教文化》,第8、9期,福建:泉州道教文化,1995。 四、網站資料: 1.奇摩拍賣網站 http://tw.bid.yahoo.com/。 2.露天拍賣網站 http://www.ruten.com.tw/。 3.新店代天府保興堂 http://tw.myblog.yahoo.com/c11346。 4.蘋果日報電子報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todayapple/type/old。 5.新浪網 http://financenews.sina.com/d/2009-03-10/07532894918.shtml。 6.行政院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 。 7.自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an/23/today-so17.htm。 8. 台東安世宮 http://content.edu.tw/local/taidon/fuhin/tem/tdc47.htm。 9.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9%A6%96%E9%A1%B5 。 10.百科全書線上http://www.wordpedia.com/result.aspx 。 11.閱讀湛江 http://zjphoto.yinsha.com/file/200710/2007100608322942.htm%E3%80%82。 12.中時集團電子報 http://kmw.ctgin.com/。 13.聯合知識庫 http://udndata.com.ezproxy.lib.nchu.edu.tw:2048/library/ 。 14.日日新報 15.十方佛教百貨網,http://www.buddha168.com/p_detail.asp?ProductNO=9432。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 http://hdl.handle.net/11455/11055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傳統中國藉由舞蹈、音樂、並融合巫者操演法器,對抗莫名疾病、瘟疫、或突發事件造成的人身威脅。乩童操演五寶法器的習俗,在台灣歷經了荷據時期、鄭氏政權時期,一直到長達兩百多年的清領時期,甚至到日治時期時成為日本人眼中的奇風異俗。 「五寶法器」,包括了七星劍、釘棍(角棍、銅棍、狼牙棒)、月斧(月眉斧、雙斧)、刺球(紅柑)、「鯊魚劍」。其中,唯一純天然的「鯊魚劍」是極為特殊且神奇的一種器物。它是如何從自然生物轉變成宗教信仰物?它的取得區域在哪裡?最早由何人開始使用?在漫長的歷史之中怎樣成為五寶之ㄧ?都是值得深入研究與考據的歷史課題。 「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是表明器物背後蘊含豐富文化的重要訊息。本文將藉由實際的田野調查、親訪佛具法器店、網路商店販賣、廟宇使用者,聚焦物質文化的層面將「五寶法器」的功能延伸、質料變化、價格定位或轉變等,作個有系統的整理與論述。本文並會透過統計數據資料,為日後台灣在研究特殊的民間信仰儀式時,留下值得再探討的學術價值。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A combination of dancing, music and Saman''s ritual practices with sacred instruments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practices ancient Chinese employed to fight against disease, plague, or physical threats imposed by sudden incidents. Taiwan has seen the customary practice of Jitong''s performing with the "Five Sacred Instruments" survive the Dutch colonization, the rule of Koxinga and the 200-year sovereignty of the Manchu dynasty. It was even considered exotic in the eyes of the Japanes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Five Sacred Instruments include a seven-star sword, a nail stick (brass rod and wolf tooth stick), a moon ax (moon eyebrow ax, double ax), a nail-studded ball and a Sawfish Sword. Among them, "Sawfish Sword," which is extremely special, is the only purely natural and a magic kind of artifact. How did it transform itself into a religious artifact and an object of faith from a natural living creature? Where did people obtain it? By whom was it first used? How did it become one of the Five Sacred Instruments? All these questions are worth delving into. "Material culture" provides an important way of manifesting that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is embodied in discovered artifacts. With the help of field studies and surveys on Buddhist artifact shops, online shops and temple visitors, the researcher will, among others, carry out a systematic description and explication on the extended functions, material variations, and pricing of the Five Sacred Instrument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material culture. The statistics results achieved in this thesis creates room for more academic endeavors for the days to come in terms of the studies on special Taiwanese ritual rites. | en_US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要………………………………………………………………………………………………………………… 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和目的…………………………………………………………… 1 第二節 近人研究成果之回顧………………………………………………… 3 第三節 主要材料及研究方法與途徑…………………………………………5 第四節 預期成果與學術價值………………………………………………………6 第二章 「五寶法器」的使用…………………………………………………………………… 8 第一節 神靈展現與鮮血的揮灑--乩童與五寶法器…………… 8 (一)乩童之釋義……………………………………………………………………… 8 (二)乩童採童、坐禁與「五寶法器」的關係……………………9 (三)乩童之職事與「五寶法器」的運用……………………………12 第二節 「五寶法器」的造型與材質………………………………………15 (一)「七星劍」…………………………………………………………………… 15 (二)「銅棍」……………………………………………………………………… 16 (三)「刺球」……………………………………………………………………… 18 (四)「月斧」……………………………………………………………………… 20 (五)「鯊魚劍」…………………………………………………………………… 22 第三節 「五寶法器」使用方式與部位…………………………………24 (一)使用方式………………………………………………………………………………24 (二)使用部位………………………………………………………………………………29 (三)操使「五寶法器」的符咒……………………………………………… 31 第三章 清代及日治時期文獻中的「五寶法器」……………………………… 39 第一節 清代「五寶法器」相關文獻…………………………………… 39 第二節 日治時期「五寶法器」相關文獻及日人態度……… 43 (一)日人類學家的紀錄與研究……………………………………………… 46 (二)日方遏止乩童行徑的做法……………………………………………… 51 (三)在台灣的日人寺廟與乩童……………………………………………… 53 第四章 「鯊魚劍」材料所屬魚種及其分布區域……………………………… 57 第一節 「鯊魚劍」魚種之釐清…………………………………………… 57 第二節 「鯊魚劍」材料分佈區域………………………………………… 59 第三節 中國史料中的「鋸鰩」…………………………………………… 61 第四節 「鯊魚劍」材料在中國、台灣的分布區域………… 65 第五節 台灣「鯊魚劍」材料取得途徑……………………………… 69 (一)高雄旗津—澳洲遠洋漁獲………………………………………………… 69 (二)宜蘭南方澳………………………………………………………………………… 74 (三)由漁民捕獲轉贈…………………………………………………………… 75 第五章 武器、神器、法器--「鯊魚劍」的蛻變…………………………… 77 第一節 「鯊魚劍」的防禦功能…………………………………………… 77 (一)武器…………………………………………………………………………………… 77 (二)兵器…………………………………………………………………………………… 85 第二節 「鯊魚劍」的神器角色………………………………………………89 (一)「鯊魚劍」在王船中的使用………………………………………… 90 (二)「鯊魚劍」在「二八宿」中的意涵………………………………98 第三節 「鯊魚劍」的法器定位…………………………………………… 99 第六章 戰後「五寶法器」的販售與功能改變………………………………… 101 第一節 「五寶法器」的販賣與銷售………………………………… 101 (ㄧ)佛具法器行之販售………………………………………………………… 102 (二)網路商店之販售…………………………………………………………… 105 (三)網路商店購買者…………………………………………………………… 107 (四)「五寶法器」製造者…………………………………………………………109 第二節 「五寶法器」功能的另類運用……………………………… 109 (ㄧ)宗教性功能—鎮宅、鎮煞、斬桃花……………………………… 109 (二)另類功能—逞凶鬥狠的利器………………………………………………114 第七章 結論…………………………………………………………………………………………………120 ◎參考書目◎………………………………………………………………………………………………………143 | zh_TW |
dc.language.iso | zh_TW | en_US |
dc.publisher | 歷史學系所 | zh_TW |
dc.relation.uri | 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05-2201201322501100 | en_US |
dc.subject | 乩童 | zh_TW |
dc.subject | Samans | en_US |
dc.subject | 五寶 | zh_TW |
dc.subject | 法器 | zh_TW |
dc.subject | 鯊魚劍 | zh_TW |
dc.subject | 鋸鰩 | zh_TW |
dc.subject | 鎮煞 | zh_TW |
dc.subject | 宗教 | zh_TW |
dc.subject | 信仰 | zh_TW |
dc.subject | Five Sacred Instruments | en_US |
dc.subject | Sawfish Sword | en_US |
dc.subject | Sawfish | en_US |
dc.subject | religion | en_US |
dc.title | 台灣地區五寶法器「鯊魚劍」之研究 | zh_TW |
dc.title | The Research of Five Sacred Instrument -Sawfish Sword in Taiwan | en_US |
dc.type | 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zh_TW |
item.openairetype | 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 |
item.openairecristype | http://purl.org/coar/resource_type/c_18cf | - |
item.languageiso639-1 | zh_TW | - |
item.grantfulltext | restricted | - |
item.fulltext | with fulltext | - |
item.cerifentitytype | Publications | -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歷史學系所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Description | Size | Format | Existing users please Login |
---|---|---|---|---|
nchu-102-7098013011-1.pdf | 4.51 MB | Adobe PDF | This file is only available in the university internal network |
TAIR Related Article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