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hdl.handle.net/11455/17477
標題: | 從危機管理觀點論台海衝突-以1996年台海危機為例 Inspecting Taiwan Strait Conflict Through Crisis Management Perspective: A Case of 1996 Crisis. |
作者: | 張貿鈞 Chang, Mao-Chun |
關鍵字: | conflict;兩岸衝突;crisis management;crisis evaluation;crisis identification;crisis analysis;危機管理;危機門檻;危機辨識;危機分析 | 出版社: | 國際政治研究所 | 引用: |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上官戟(1994),《台海戰雲》。台北:朱衣文化出版社。 亓樂義(2008),《三戰風雲-新形勢下的台海危機》。台北:黎明文化。 丘宏達(1981),《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 台灣專案管理學會編著(2008),《國際專案管理知識體系》。高雄:台灣專案管理學會編著。 朱浤源(1999),《撰寫碩博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朱愛群(2002),《危機管理-解讀災難迷咒》。台北:五南圖書。 吳正展(2001),《總統的第19套劇本》。台北:展智出版社。 吳宜蓁(2002),《危機傳播:公共關係與語藝觀點的理論與實證》。台北:五南圖書。 呂亞力(2004),《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李登輝(1995),《經營大台灣》。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汪毓偉(2003),《安全威脅下之國家情報研究》。台北:遠景基金會。 易君博(2006),《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 林長盛(1995),《武力衝突的時機與誘因-解放軍攻打台灣》。台北:明鏡出版社。 林碧炤(2003),《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 胡為真(2001),《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演變附錄五台灣關係法》。台北:商務印刷館。 陳一新(1993),《美國外交與危機處理》。台北:中央研究院所。 陳先才(2010),《台海危機管理模式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 陳偉華(2003),《軍事研究方法論》。桃園:國防大學編印。 陳慶鴻(2010),《台海危機管理研究》。北京:金城出版社。 裘兆琳主編(1993),《美國外交與危機處理》。台北:中研院歐美所。 詹中原(2006),《政府危機管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鄒景雯(2001),《李登輝執政告白實錄》。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趙明義(2005),《當代國家安全法制探討》。台北:黎明文化。 蔡明彥(2008),《21世紀美國東亞戰略與美日中安全關係》。台北:鼎茂圖書。 蔡東杰(2008),《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 鄭浪平(1994),《一九九五閏八月》。台北:商周文化。 蘇起(2003),《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文化。 蘇起(2004),《危機邊緣》。台北:天下遠見。 蘇進強(2002),《911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社。 (二)譯着 林文益、鄭安鳳譯(2002),《危機管理與傳播(W. Timothy Coombs原著)》。台北:風雲論壇。 林添貢譯(1999),《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 James H.Mann原著)》。台北:先覺出版社。 國防部譯(2004),《後鄧小平時期的台灣安全(Martin L. Lasater原著)》。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張同瑩、馬勵、張定綺譯(1999),《台灣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關係揭密( JamesR.Lilley、Chuck Downs原著)》。台北:先覺出版社。 雅言出版社譯(2005),《世界是平的(Thomas L. Friedman原著)》。台北:雅言。 (三)期刊論文 李政鴻(2009),〈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新葛蘭西學派〉,《全球政治評論》,第27期第4卷,頁87-118。 林正義、林文程(2001),〈台灣為何與如何參與聯合國〉,《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4期,頁30-42。 林正義、張中勇(1996),〈台灣的情報蒐集、危機決策及加入TMD之評估〉,《國家政策雙週刊》,4月號,頁1-12。 唐明輝(1997),〈近期中共挑起台海危機之背景及目的的探析〉,《國防雜誌》第13卷第1期,頁82-98。 唐雲明(2010),〈各國災害緊急通訊機制之探討〉,《中華民國危機管理期刊》,第7卷第1 期,頁1-11。 袁鶴齡(2003),〈全球治理與國際合作:論策略與困境〉,《全球政治評論》,第4期,頁22-35。 張中勇﹙1992﹚,〈危機與危機處理之研究—個研究概念與理論的分析〉,《警學叢刊》,第23卷第2期,頁137-153。 曹雄源(1990),〈就警備面向探討特勤隊運用與國家安全之關係〉,《憲兵學術季刊》,第51期,頁12-32。 陳一新(2000),〈柯林頓政府台海危機決策制定過程一個案研究〉,《遠景季刊》,第1卷第1期,頁82-102。 翟文中(2004),〈兩岸軍事信心建立措施的建構:理論與實際〉,《全球政治評論》,第3期第2卷,頁19-34。 蔡瑋(1996),〈第三次台海危機美國角色〉,《美歐月刊》,第11卷6期,頁32-50。 關弘昌(2009),〈從國際關係理論看兩岸和平協議之簽訂〉,《全球政治評論》,第2期第1卷,頁1-19。 蘇進強(2003),〈國家安全與危管機制〉,《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1期,頁1-46。 (四)學位論文 林傳耀(2000),《特殊國與國的關係理念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台北:政戰學校政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熊嘉宏(2001),《危機管理研究-近三年國軍遭監察院糾正彈劾案內容為例》,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五)專書論文 林正義(1999),〈「特殊國與國關係」之後美國對台海兩岸的政策〉,收錄於國立台灣大學編《政治科學論叢(專刊)》,頁110-122,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裘兆琳(1997),〈1995~1996年台海危機〉,收錄於中央研究院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5~1996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6,台北:中央研究院。 (六)報紙 《中央日報》,1996年2月10日,版2。 《中央日報》,1996年2月13日,版1。 《中央日報》,1996年2月13日,版3。 《中央日報》,1996年2月16日,版2。 《中央日報》,1996年2月27日,版2。 《中央日報》,1996年3月6日,版1。 《中央日報》,1996年3月13日,版1。 唐樹備,〈評論國與國唐樹備重提一個中國〉,《中央日報》,1999年7月11日,版2。 《中國時報》,1996年2月25日,版6。 《中國時報》,1996年3月9日,版1。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7, 1996, p. A10.《中國時報》,1996年3月9日,版1。 《中國時報》,1996年3月13日,版 2。 〈政府決心維持股、匯市穩定〉,《中國時報》,1996年3月6日,版1。 〈數十位中共將領請戰〉,《中國時報》,1999年7月18日,版14。 《中國時報》,1999年9月16日,版1。 《自立早報》,1996年2月8日,版 3。 辜振甫,〈海陸兩會:總統說法不影響汪道涵來訪〉,《自由時報》,1999年7月11日,版2。 〈唐樹備批兩國論出報破壞兩岸關係〉,《自由時報》,1999年7月13日,版2。 遲浩田,〈共軍嚴陣以待時時準備捍衛祖國的領土完整〉,《自由時報》,1999年7月15日,版3。 《聯合報》,1996年2月15日,版3。 《聯合報》,1996年3月9日,版4。 《聯合晚報》,1996年3月15日,版1。 《聯合報》,1996年3月16日,版1。 《聯合報》,1996年3月19日,版 2。 《聯合報》,1996年3月19日,版3。 〈1996年台海危機秘辛〉,《聯合報》,1998年6月22日,版 3。 〈特殊國與國關係,時機敏感挑釁做法〉,《聯合報》,1999年7月19日,版13。轉述《華盛頓郵報》,〈兩個中國,但只有一個解決方案〉專文,1999年7月18日。 〈美眾議院無異議通過協防台灣〉《聯合報》,1999年7月23日,版3。 《聯合報》,1999年8月11日,版1。 〈美警告中共,誤對台灣經舉妄動〉《聯合報》,1999年8月12日,版2。 〈中國領土不容分割、反對台灣獨立〉,《人民日報》,1999年7月12日,版4。 〈解放軍和武警強烈譴責李登輝分裂祖國行徑〉,《人民日報》,1999 年 8 月 17 日。 〈唐樹備記者會問答〉,《文匯報》,1999年7月13日,版A5。 《明報》,1996年3月9日,版A1。 《明報》,1996年3月9日,版A1。 (七)電子資料 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tw/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陸委會網站,大陸政策參考資料:http://www.mac.gov.tw/mlpolicy/880507.html 陸委會網站,兩岸大事紀:http://www.mac.gov.tw/mlpolicy/cschrono/scmap.htm 陸委會網站,海峽兩岸關係紀要:http://www.mac.gov.tw/lDo licvlc/cschrono/index.htm 新華社:http://news.xinhuanet.com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 聯合報:http://archive.udn.com 聯合新聞網:http://udnnews.com/NEWS/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Anderson, James E.(1975), Public Policy–Making.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Brecher, Michael and Jonathan Wilkenfeld(1989), Crisis,Confliet and Instability. Oxford: Pergamon Press. Brecher, Michael(1978), A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Crisis Behavior Studies in Crisis Behavior. Atlantic City New Jersey: Transaction Books. Buchan, Alastair(1979), Crisis Management: Crisis Diplomacy, Strategic Thought in Nuclear Age. Baltimore,MD: John Hopkins. Fink, Steven(1986), Crisis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the Inevitable. New York: AMACOM. Glenn H. Snyder and Paul Diesing (1977), Conflict Among Nations:Bargaining Decision Making and System Structure in International Crisis. New Jersey Atlantic C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oss, R.(1955), Negotiation Cooper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P(1976), Crisis Management: Confronation and Diplomacy in the Nuclear Age. New York: John Wiley. (二)論文期刊 Brecher, Michael(1977), “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Crisis Behavi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21, No. 1, pp. 32-50. Marra , F. J.(1998), “Crisis Communication Plans : Poor Predictors of Excellent Crisis Public Relation,”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VoL. 24, No. 4, pp. 461-474. Philip C. Saunders, (1999), “A Virtual Alliance for Asian Security,” Orbis, Vol. 43, No. 2, pp. 232-252. (三)官方文書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Remarks by the Presidentand the First Lady in Discussion on Shaping China for the 21st Century,”Shanghai Library, Shanghai,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une 30, 1998. (四)報紙 Mike Allen, “An Unvarnished President on Display,” Washington Post, September 19, 2001, p. A7. The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23, 1996, p.5. Joseph S. Nye, Jr., “A Taiwan Deal, ” Washington Post, March 8, 1998, p. c7. Hsiao Peng, “The Mainland Defines Phased Targets of Cross-Straits Reunification, ” Hong KongSign Tao Jih Pao, January 19, 1999, in FBIS-China, January, 19,1999. | 摘要: | 在全球化趨勢影響之下,國際世界呈現扁平與緊密,無論認同全球化或反全球化觀點,在資訊科技推波助瀾之下,全球化的優、缺點,都直、間接的對世界各國產生效應;加以兩岸關係時而緊張、時而平緩,甚至偶發性的政治衝突,都將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及成員意識牽涉其中。前開內、外部環境現況,啟發研究者對於台海區域安全之研究動機;另因個人具有專案管理證照,並實際從事危機管理工作之背景,觸發研究者從自身工作職能與專長作為出發點,期藉由所學專長,設計論文方向及目的,以危機預防、危機管理及解決問題、創造機會方式,提供台海衝突危機管理之可能性。 本論文研究以個案研究方法為主軸,引用危機管理觀點,研析台海衝突危機管理之現況。另藉由1996年台海危機事件,驗證台海危機納入危機管理研究面向與機制,以提昇論文之可研究性與縝密性,並提供政府未來在處理兩岸問題時之參考。據此,歸納出下列結論: 一、危機事件肇發後,產生重大負面的影響,其主要成因不外乎誤判徵候、各關係人(部門)聯繫誤失及處理方式錯誤等節,應予以重視,並專案實施改正。 二、從1996年台海危機事件分析,我國在危機的潛伏期、爆發期、延續期及解決期的對應作為,均深具參考價值,應可作為爾後面對兩岸問題時之處置參據。 三、兩岸政府均將軍事衝突視為最後的手段,因此,提升了衝突危機可以管理的可能性,基此,兩岸應建立互信機制,強化聯繫與溝通面向,避免因誤判而產生衝突。 The world becomes well connected with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By the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ros and cons of globalization are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ffecting nations. As for relation betwee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involve several tensional, occasional and random conflicts with politic, economy, culture, society, military and member issue in them. Wi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circumstances, the researcher was motivated to do the research of safety of Taiwan Straits bases on owing certific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and the background of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er wishes to expertise his specialties by doing this thesis to provide crisi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solutions and opportunities of Taiwan Straits.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case studies, by conducting crisis management to analyze the possibilities of conflict in Taiwan Straits. This thesis can be increased credibility by conducting missile crisis in 1996 to bring crisis management into research method, and can be considered as a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 Thus, we can conclude as below: A. When crisis occurred, there were many serious and negative effects. The main causes are misjudgments, miscommunications and misplacements by different departments, which is needed to be taken seriously and corrected in the future. B. Base on the analysis of missile crisis in 1996, in the different period (potential, outbreak, extensional and solution) reactions of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ment are deeply valued as reference. C. Both government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Republic of China should construct mutual trust system to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to avoid unnecessary conflicts. |
URI: | http://hdl.handle.net/11455/17477 | 其他識別: | U0005-1807201113532100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國際政治研究所 |
Show full item record
TAIR Related Article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