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hdl.handle.net/11455/17935
標題: | 中日對東南亞援助政策之比較研究 China and Japan's Foreign Aid Policies towards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
作者: | 陳映靜 Chen, Ying-Ching |
關鍵字: | Chinese and Japanese aids;中日外援;ASEAN;Contextual approach;East Asian;東協;環境理論;東亞區域 | 出版社: | 國際政治研究所 | 引用: |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Flemming Christiansen Shirin M. Rai 著。黃烈修、潘兆民譯。張五岳校對。1999 年。《中國政治與社會》(Chinese Politics and Society)。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Laurence J. Brahm 著。劉世平譯。2002年。《中國的世紀-全球景氣與和平的最後倚仗》。台北:商周出版。 Richard J. Ellings, Aaron L. Friedberg著。余忠勇等譯。2002年。《2001-02 戰略亞洲:權力與目的》。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編著,李明峻譯。2004年。《援外的世界潮流》。台北:桂冠。 五百旗頭真主編,吳萬虹譯。2007年。《新版戰後日本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2000年。台北:唐山出版社。 王崑義、蔡裕明。2003年。〈胡錦濤時代中國對東南亞的戰略擴展—兼論我國的南向政策〉。《2003 年全球化下台灣的東南亞政策研討會》。台北: 福華國際文教會館。 王海山。2003年。《科學方法百科辭典》。台北:恩楷。 石林。1989年。《當代中國的對外經濟合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白如純。2002年。〈21 世紀初日本對東南亞政策的新趨勢〉。《日本:200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李文志。1997年。《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戰略:從扇形戰略到新太平洋共同體》,台北:憬藝出版社。 李文志。1996年。〈中共的亞太戰略:海洋戰略的開展與挑戰〉。收錄於蕭全政等著《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台北:業強出版社。 李忠誠。1997年。〈中國崛起的國際政治環境〉,收錄於《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閻學通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宋興洲。2005年。《動態的東亞經濟合作:理論性爭辯與實踐》。台北:鼎茂圖書。 《周恩來外交文選》。1990年。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金熙德,2000年。《日本政府開發援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金熙德。2006年。《21世紀初的日本政治與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袁方。2002年。《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秦華孫、王順柱、古源洋。2006年。《亞洲區域合作路線圖》。北京:時事出版社。 張亞中、孫國祥。2002年。《亞太綜合安全年報》。台北:遠景。 張彩霞。2007年。《試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對外援助》。北京:北京語言大學。 張隆義,1996。《日本》。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曹雲華、唐翀。2005 年。《新中國—東盟關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許志嘉。2004年。《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台北:生智出版社。 陳欣之。1999 年。《東南亞安全》。台北:生智。 陳鴻瑜。1997年。《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發展》。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出版。 馮昭奎、劉世龍等著。1996年。《戰後日本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黃奎博。2003年。〈美國與亞太關係:反恐優先、穩定第一〉。《2002-2003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遠景基金會。 彭懷恩。1996年。《政治學》。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趙德馨。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 —1966)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劉少奇選集:下卷》。1985。北京:人民出版社。 蔡明彥。2008年。《21世紀美國東亞戰略與美日中安全關係》。台北:鼎茂圖書。 蔡東杰。2008年。《當代中國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 豬口孝著,賴郁君譯。1994年。《日本經濟大國的政治運作》。台北:月旦出版社。 錢其琛。1996年。〈深入學習鄧小平外交思想,進一步做好新時期外交工作〉。《鄧小平外交思想研究論文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蕭全政編。1996。《劇變中的亞太與兩岸關係》。台北:業強出版社。 蕭剛。2002年。《冷戰後日本的聯合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于有慧。2004年。〈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頁105-124。 王正毅。2003年。〈亞洲區域化:從理性主義走向社會建構主義?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世界經濟與政治》,第5期,頁4-10。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東盟課題組。2002年。〈中國對東盟政策研究報告〉。《現代國際關係》,10期,頁1-10。 《中國商務年鑑》(1995-2005年)。 《中國商務年鑑》(1992-2005年) 左曉安。1997。〈周邊地區區域經濟集團化對我國的影響—兼論我國的因應之策〉。《東南亞研究》,2期,頁35-37。 朱少先。1981年。〈鈴木訪問東協五國的剖析〉。《問題與研究》,第20卷第6期,頁18-28。 朱景鵬。1999年。〈區域主義、區域統合與兩岸整合問題之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8期,頁71-94。 朱蓓蕾。2003年。〈全球化與中共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6期,頁75-108。 何曉衛(中共外經貿部對外援助司司長)。1996年。〈適應新形勢:改革對外援助方式〉。《國際貿易》,第7期,頁4-5。 吳偉興。2008年。〈從軟實力角度看近年來中國和東盟加強非傳統安全合作的思考〉。《東南亞縱橫AROUND SOUTHEAST ASIA》,第9期。 吳佩殊。2005。〈日本對東南亞各國ODA實施概況〉。《亞太研究通訊第四期》,頁110-133。 吳玲君。2001年。〈中共APEC 策略與角色的轉變:新現實主義的解析〉。《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3期,頁1-21。 吳玲君。2005年。〈中國與東亞區域經貿合作:區域主義與霸權之間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5期,頁1-27。 吳玲君。2007年。〈東協國家與東亞經濟合作:從「東協加三」到「東亞高峰會」〉。《問題與研究》,第46卷第2期,頁117-139。 吳繼兵。2003。〈開發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支持我國西部大開發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商業研究》,3期,頁158-159。 宋興洲、林佩霓著。2009年。〈東南亞國協與區域安全〉。《全球政治評論》,第25期,頁1-52。 宋鎮照。1996年。〈台海兩岸與東南亞國家之關係與策略〉。《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5期,頁15-28。 宋鎮照。2004年。〈從全球化與區域化分析東協的台海兩岸發展策略選擇〉。《遠景基金會季刊》,第5卷第4期,頁151-187。 李國慶。1995/1996年。(積極推行援外方式改革,提高援外機記效益與社會效益)。《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鑑》。北京:對外經貿出版社。頁59-61。 李文志、蕭文軒。2005年。〈大湄公河流域爭霸戰:大湄公河經濟合作的推展及其戰略意涵〉。《台灣東南亞學刊》,2卷1期,頁97-148。 李奕鵬。1998年。〈試析東盟的平衡大國外交戰略〉。《東南亞研究》,頁38-41。 林仲涵。1997年。〈1996-1997 年東盟形勢報告〉。《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頁77-88。 林若雩。2004年。〈中共東南亞之經濟整合現狀與發展〉《中華歐亞基金會》,第7卷第12期。 林風佑。1998年。〈冷戰後影響中共與日本安全關係的國內因素〉。《問題與研究》,頁16-32。 林德昌。1999年。〈兩岸經濟發展與對外經濟援助之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6期。 林曉光。1997年。〈試論美國亞太戰略的新調整〉。《國際問題》,第1-2期。 邱振淼。1997年。〈中共積極介入大湄公河開發案研析〉。《中共研究》,第31卷6期,頁95-101。 邱坤玄。2004年。〈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頁1-32。 金榮勇。1994年。〈泰國川立沛政府的經貿外交〉。《問題與研究》,33卷2期,頁16-24。 金榮勇。1997年9月。〈日本『橋本主義』下的東亞情勢和互動〉,《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9期,頁1-11。 金熙德。1995年。〈戰後日本經濟外交的作用及其演變〉。《日本學刊》,第44卷,第2期,頁103-128 姚鴻成。2009。〈中國、日本、韓國經濟外交必爭之地-東南亞國協〉。《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 柯玉枝。2001年。〈當前日本對外援助政策分析〉。《問題與研究》,第6 期,頁31-52。 柯玉枝。〈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外交:從「內向經濟」至「政經並行」〉。《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5期,頁71-88。 胡九龍。2001年。〈試論冷戰後東盟與美國在亞太安全事務中的新關係〉。《國際政治》,6期,頁73-77。 徐郁芬。2006年。《層疊型區域主義在亞太地區的實踐:以自由貿易區的建構為例》(嘉義: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珠盈。2001年。〈冷戰後東盟的亞太戰略〉。《國際政治》,4期,頁110-113。 郝培芝。2004年。〈亞歐會議形成的結構性動力與意義﹕從新區域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頁125-144。 許瑛。2004年5月11日。〈三國博奕大湄公河流域主導權,印日合作牽制中國〉。《瞭望東方週刊》。 許志嘉。2005年12月25日。〈中共睦鄰外交政策:意涵、策略與運作〉。《全球化與中共大陸發展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 張隆義,1983。〈日本與東南亞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22卷第5期,頁40-41。 張隆義。1999年。〈日本對外政策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4期,頁105-143。 張幟鑫。1994年。(貫徹援外新方針,開拓援外新局面)。《中國對外經濟合作年鑑》。北京:對外經貿出版社。頁62-63。 張幟鑫。1996年。(援外工作在改革中發展)。《中國對外經濟合作年鑑》。北京:對外經貿出版社。頁72-74。 張聲海。2004年。〈從東京會議看日本與東盟關系的新發展〉。《當代亞太》,第3期,頁43-47。 莫泰堯、李平。2000年。〈大西南聯合參與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探討〉。《雲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6卷3期,頁3-11。 郭健初。1997。〈大西南政經戰略地位與緬甸民族武裝及毒品問題探析〉。《東南亞研究》,第2期,頁38-42。 郭清水。2004年。〈中國參與東盟主導的地區機制的利益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第9期,頁58-65。 陳力。1998。〈對推行援外優惠貸款方式有關問題的探討〉。《國際經濟合作》,第5期,頁6。 陳定輝。2009年2月。〈老撾:2008年回顧與2009年展望〉。《東南亞縱橫AROUND SOUTHEAST ASIA》。 陳杜明、李益敏。2000年。〈中老緬泰結合部次區域交通網絡體系建設研究〉。《經濟地理》,20卷6期,頁84-87。 陳忠山。1997。《戰後日本與東南亞國協的關係》(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松培。2005年。《中共改革開放後之對外經濟援助》(台北:政治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致宇。2000年。《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的政府發展援助》(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 陳鴻瑜。2005年。〈東協的區域佈局和策略〉。《國際關係學報》,第20期,頁175-188。 陸建人。2006年。〈日本的區域合作政策〉。《當代亞太》,第1期,頁13-22。 喬一名。1996年。〈中共與緬甸的政經關係〉。《中國大陸研究》,39卷1期,頁80-89。 黃俊彥。2001年。《中共外援政策之研究(1982-2002)》(台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 楊志恆。1999年。〈中共援外政策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14期,頁127-141。 楊志誠。2001年。〈新世紀全球化趨勢下我國國家安全的戰略規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頁247-269。 楊鈞池。2006年。〈日本討論憲法「和平條款」修改與邁向「正常國家」之分析〉。《國立高雄大學法學論叢》,頁1-34。 葉迪。1994年10月。〈日本首相村山富士東南亞四國之旅〉。《日本研究》,第358期,頁7-8。 葉亭葶。2007年。《後冷戰時期日本東南亞政策的演進與調適─中國因素之影響》(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文衡。2002年。〈區域貿易協定與東亞國際經體系之重組〉。《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6期,頁82-85。 劉昌黎,2004。〈日本與東盟經濟合作新進展及其問題─評日本-東盟領導人特別會議〉,《日本學刊》,2期,頁36-49。 潘宜澤。2004年。《東亞區域主義變遷與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之形成》(台中: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宏明。2005年。〈東亞峰會影響評估〉。《工業總會服務網》。 蔡明彥。2008年11月。(「十七大」以來中共外交政策分析)。《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頁16-21。 蔡明彥。2008年12月。(近期中共援外政策之發展走向)。《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頁9-17。 蔡裕明。2004年5月。〈兩洋突圍—中國對緬甸外交政策之探究〉。《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頁303-325。 鄧小平。〈增進中印友誼,加強南南合作〉。《鄧小平文選》,3卷,頁19-20。 鄧仕超。2004年。〈東亞合作中日本的地位及其立場探析〉。《東南亞研究》。第4期。頁19-23。 蕭全政。2004年。〈論中共的和平崛起〉。《政治科學論叢》,第22期,頁1-30。 蕭全政。2001年。〈東亞區域主義的發展與台灣的角色〉。《政治科學論叢》,第14期,頁201-222。 (三)網路、報紙資源 2009年版日本國際合作官方發展援助(ODA)白皮書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oda/shiryo/hakusyo/09_hakusho/index_honpen.html 人民日報網。http://www.people.com.cn 小泉純一郎訪問東協國家演講稿。〈日本與東協在東亞的夥伴關係〉。日本外務省,http://www.mofa.go.jp/mofaj/press/enzetsu/14/ekoi_0114.html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2003年10月22日。http://www.yunnan.cn/282/2003/10/22/64@23189.htm 〈大西南與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開發〉,http://www.ecdc.net.cn/newindex/chinese/page/lcj_mekong/7/7.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對外援助司。 http://big5.mofcom.gov.cn/gate/big5/yws.mofcom.gov.cn/index.shtml 中共外交部網站。2002年10月20日。〈中方關於第五次 10+3 和 10+1 領導人會議以來後續行動的非文件〉。http://www.fmprc.gov.cn/chn/ziliao/wzzt/zgcydyhz/dlcdmzrh/t25544.htm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http://www.cafta.org.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fmprc.gov.cn/chn/gxh/tyb/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援外司。2008年,http://yws.mofcom.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國際經濟合作事務局。http://big5.mofcom.gov.cn/gate/big5/jjhzj.mofcom.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 (中國-東盟關係10+1)。2009/07/24。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hdqzz/lhg_14/zghgzz/ 〈中國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國家報告〉。2008/3/28。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hdqzz/lhg_4/zywj/t419061.htm. 台灣東南亞學刊。http://www.cseas.ncnu.edu.tw/publish.htm 白如純。2006/09/25。〈21 世紀初日本對東南亞政策的新趨勢〉,http://ijs.cass.cn/files/geren/bairc/jptodny.htm 江澤民。1997年9月14日。〈中共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人民日報》(北京),版2。 江澤民。2003年4月10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共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http://www.szonline.net/news/china/news_china_20021108_67.html 江澤民。1996/2/05。〈為中非友好創立新的歷史豐碑〉。《人民日報》。 李文。2004/01/04。〈日本與東盟關係的發展趨向〉,http://www.iapscass.cn/xueshuwz/showcontent.asp?id=239,(2009/7/11) 沈國放。2008/9/22。〈東南亞的國際地位發展趨勢及與中國關係〉。《世界知識》,http://www.sinoth.com/ 東南亞經貿投資研究。http://sear.cier.edu.tw/ 林若雩。2005年11月23日。〈中國在東南亞華文媒體的文化霸權〉。《和平論壇》, 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no=33333332:5&webitem_no=1518 〈東協加三加強政經合作〉。1999年11月29日。《聯合報》,版1。 洪財隆。2005年2月10日。〈台灣如何面對FTA的風潮與困境〉。《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http://www.ctasc.org.tw/05subject/s_02_22.asp 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短訊。http://www2.tku.edu.tw/~tibx/new_www/east_south_message.html 黃梅波。2007年9月18日。(中國對外援助機制:現狀與趨勢), | 摘要: | 摘 要 對外援助是現今世界潮流,每個國家莫不將外援與外交視為是一體的兩面,由具體的援外工作來確保外交政策的落實,以期達到國家利益。近年來,從中日對東南亞地區援助的比例,可以看出中日在國際關係的佈局中,東南亞地位的重要性。中日皆視東協為在亞太政治、經濟領域的戰略依託,為追求國家利益而與東協建構合作夥伴關係。外援即為外交政策的一項利器,中日期望援助作為「利益交換」的一種外交手段,提升對東南亞的影響力。 本研究依環境理論(Contextual approach)觀點,探究在東亞區域的建構中,中日對東南亞援助政策的目的,並且檢視中日和東南亞之間的利益互賴關係,進而分析比較中日對東南亞的援助目的與援助內容。 Abstract Offering foreign aids is the current world trend. Every country now sees foreign aids and diplomacy as two sides of the same thing. The offering of specific foreign aids can be used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eign policy, and achieve national interests. The proportion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ids in recent years to Southeast Asia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of those countries within China and Japan'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ayout.Both China and Japan regard ASEAN as the strategic backing of thei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olici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y build partnerships with ASEAN countries to pursuit national interests. External assistance is used as a foreign policy tool, so China and Japan expect their aids as a diplomatic means for exchanging interests with ASEAN nations to promote their influence in the region. This research used the “Contextual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purpose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foreign aid policies toward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East Asian strategic environment. It then discussed the mutual interests and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ASEAN nations. Lastly, it compared the purposes and content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ids. |
URI: | http://hdl.handle.net/11455/17935 | 其他識別: | U0005-1907201014313400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國際政治研究所 |
Show full item record
TAIR Related Article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