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hdl.handle.net/11455/18128
標題: | 冷戰後緬甸政治改革之研究
─第三波民主化的視角 Myanmar''s Political Reform after the ColdWar ─From a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Perspective |
作者: | 樂金鳳 Yueh, Chin-Feng |
關鍵字: | 緬甸;Myanmar;政治改革;獨裁專政;翁山蘇姬;民主化;Political Reform;Dictatorship;Aung San Suu Kyi;Democratization | 出版社: | 國際政治研究所 | 引用: |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一、書籍 David Potter‧David Goldbalt‧Margaret Klloh‧Paul Lewis 原著,王謙、李昌麟、 林賢治、黃惟饒譯(2000),《民主化的歷程》。臺北:韋伯文化。 Frederic S. Pearson、J. Martin Rochester 原著,胡祖慶譯(1995),《國際關係》。臺北:五南圖書。 Georg Sorensen原著,李酉潭、陳志瑋譯(2000),《民主與民主化》。臺北:韋伯文化。 Peter Popham著,莊安祺、范振光譯,《翁山蘇姬》。臺北:聯經出版社。 Richard C. Bush 著,林添貴譯(2010),《臺灣的未來-如何解開兩岸的爭端》。臺北:遠流。 Samuel P. Huntington原著,劉軍寧譯(1994),《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臺北:五南圖書。 Zbigniew, Brzezinski 著,林添貴譯(1998),《大棋盤》。臺北:立緒文化。 王逸舟(2003),《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王介南、王全珍(2005),《緬甸.佛光普照的稻米之國》。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王俊斌(2008),《緬甸歷史、多元種族與教育制度發展概述》。臺灣:國立 暨南大學師資中心/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 巨克毅(2005),《台海安全的戰略新情勢》。臺北:鼎貿圖書。 巨克毅(2006),《東亞戰略格局與台海安全》。臺北:鼎貿圖書。 巨克毅(2007),《當前全球戰略發展的新視野》。臺北:鼎貿圖書。 巨克毅(2007),《民主與憲政》。臺北: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巨克毅(2010),《全球安全與戰略研究的新思維》。臺北:鼎茂圖書。 田弘茂、朱雲漢、Larry Diamond、MarcPlattnar主編(1997),《鞏固第三波民主》。臺北:業強出版社。 宋鎮照(1996),《東協國家之政經發展》。臺北:五南圖書。 李一平、莊國土(2005),《冷戰以來的東南亞國際關係》。中國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李明峻(2006),《東南亞大事紀》。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專題研究中心。 沈玄池(2008),《國際關係》。臺北:高立圖書。 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1997),《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金榮勇(2000),《東南亞國家的軍方轉型:印尼、泰國及緬甸軍事政府的個案研究》。臺北:志一出版社。 易君博(2003),《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 林正義(1996),《東南亞區域安全體系的研究:理論與實際》。臺北:中央研究院。 林若雩(1999),《東南亞的政治與發展》。臺北:韋伯文化出版。 林碧炤(2006),《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圖書。 林錫星(2006),《揭開緬甸神秘的面紗》。中國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祝湘輝(2010),《山區少數民族與現代緬甸聯邦的建立》。中國廣東: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翁山蘇姬著,黃梅峰譯(1996),《翁山蘇姬-來自緬甸的聲音》。臺北:時報文化。 郝文明(2000年),《中國週邊國家民族狀況與政策》。中國北京:民族出版社。 許清章、蔡祝生(1900),《緬甸既覽》。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郭健初(1997),《西南政經戰略地位與緬甸民族武裝及毒品問題探析》。中國廣州:東南亞研究出版。 陳欣之(1999),《東南亞安全》。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牧民(2009),《國際安全理論:權力、主權與威脅》。臺北:五南圖書。 陳鴻瑜(1992),《東南亞各國的政府與外交政策》。臺北:渤海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鴻瑜(2001),《東南亞政治論衡(一)》。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鴻瑜(2001),《東南亞政治論衡(二)》。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鴻瑜(2006),《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臺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張劍華(1979),《東南亞的變局》。臺北:正中書局出版。 張哲、齊琳(2012),《緬甸社會文化與投資環境》。中國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 黃祖文(1984),《緬甸史叢》。新加坡:南洋學會出版。 賀聖達(1992),《緬甸史》。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賀聖達(1993),《當代緬甸》。中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賀經達、李晨陽(2010),《列國志─緬甸》。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趙晨(1994),《東南亞國家聯盟》。中國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出版。 劉富本(2000),《浴火重生的東南亞國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東杰(2007),《東亞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臺北:五南圖書。 蔡東杰主編、王瑋琦、汪新生、朱宰佑等著(2009),《全球與亞太區域戰略格局發展》。臺北:鼎茂圖書。 蔡東杰主編、陳牧民、廖舜右、耿協峰等著(2010),《國際結構變遷與亞洲區域安全》。臺北:鼎茂圖書。 羅石圃編輯(1983),《東南亞國家國際關係論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 鐘智翔、尹湘玲、扈瓊瑤、孔鵬(2012),《緬甸概論》。中國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 顧長永(1995),《東南亞政府與政治》。臺北:五南圖書。 二、中文期刊論文 王全珍(2007),〈緬甸軍政府長期執政之原因探析〉,《東南亞之窗》,第2期,頁11-16。 王子昌(2010),〈2010年緬甸大選與緬甸外交〉,《東南亞研究》,第4期,頁4-10。 王子昌(2011),〈進步還是倒退?政治發展視野下的緬甸2010年選舉〉,《東南亞研究》,第2期,頁19-24。 王子昌(2012),〈精英互動與緬甸的政治發展:2011年緬甸的政治與外交〉, 《東南亞研究》,第2期,頁30-36。 王維正(2011),〈中國的「緬甸兩難」:戰略促因與外交侷限〉,《國際關係學報》,第31期,頁237-246。 孔志堅(2009),〈緬甸油氣資源開發的地緣政治博弈及其對我國的影響〉,《東南亞南亞研究》,第4期,頁21-25。 孔志堅(2012),〈緬甸大選後政黨政治發展趨向〉,《東南亞南亞研究》,第2期,頁27-30。 西口清勝(2012),〈轉換為民政後的緬甸-以探討「民主化」與國際關係為中心〉,《南洋資料譯叢》,第3期,頁39-51。 任曉(2009),〈緬甸紀行〉,《東南亞之窗》,第2期,頁58-61。 朱昭華(2011),〈中緬邊界主權糾紛的歷史與經驗探討〉,《東南亞之窗》,第1期,頁28-32。 杜繼峰(2002),〈緬甸政局發展最新動向及其對外關西的影響〉,《2001年亞太地區發展報告》,頁214-228。 李因才(2010),〈緬甸民主“試水”:向專制告別?〉,《廉政瞭望》,第23期,頁60-61。 肖克(2012),《緬甸改革及其前景芻議》,〈現代國際關係〉,第10期,頁22-30。 李文(2004),〈NGO與東南亞政治社會轉型〉,《東南亞問題研究》,第4期,頁25-26。 李楓(2010),〈二戰前夕仔緬甸的騰沖人-聚焦一卷民國檔案的微觀分析〉,《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1期,頁71-78。 李中邦(2012),〈美、日促緬甸「變色」可組「包圍中國網」?〉,《海峽評論》,第253期,頁22-25。 妙丹(Mya Than)、密登(Myat Thein)(2008),〈緬甸的過渡性經濟:現狀、發展差距和未來前景〉,《Southeat Asian Studies》,第3期,頁45-49。 宋清潤(2012),〈緬甸大選:邁出國家轉型的重要一步〉,《國際資料信息》,第12期,頁43-45。 李晨陽(1997),〈現代緬甸民主運動中的佛教〉,《佛學研究》,頁228-229。 李晨陽(2000),〈緬甸與東盟關係:1988年以來的回顧與展望〉,《東南亞縱橫》,頁90-95。 李晨陽、瞿健文(2004),〈2003年的緬甸:內憂外患〉,《東南亞綜橫》,第2期,頁29-34。 李晨陽、陳茵(2006),〈影響緬甸民主化進程的主要政治勢力〉,《當代亞太》,第4期,頁19-27。 李晨陽(2007),〈「袈裟革命」後看緬甸軍人政體〉,《世界知識》,第21期,頁28-29。 李晨陽(2007),〈試析緬甸軍人政權的發展展趨勢〉,《東南亞研究》,第6期,頁40-47。 李晨陽(2010),〈西方國家對緬甸的制裁措施〉,《國際資料信息》,第5期,頁19-24。 何桂全(2012),〈緬甸吳登盛政府改革評析〉,《國際問題研究》,第6期,頁97-108。 林錫星(2002),〈走出去一到緬甸做生意〉,《東南亞研究》,第6期,頁29-32。 林錫星(2002),〈翁山穌姬與緬甸政治〉,《東南亞研究》,第4期,頁32-36。 林錫星(2004),〈試析翁山蘇姬封綑匍軍政權態度的轉變〉,《東南亞研究》,第1期,頁11-13。 林錫星(2007),〈緬甸當前政治經濟觀察〉,《東南亞研究》,第2期,頁33-36。 林錫星(2008),〈全球化背景下的緬甸政治危機〉,《東南亞研究》,第1期,頁9-14。 林錫星(2010),〈緬甸2010年大選的政治經濟形勢〉,《東南亞研究》,第4期,頁11-17。 周鴻(2007),〈緬甸紀行〉,《防災博覽》,第6期,頁44。 金榮勇(2003),〈國際社會對於緬甸朝野對峙的困境與前景〉,《問題與研究》,第42期3卷,頁103-119。 范宏偉(2008),〈冷戰時期中緬關係研究(1955-1966)-以外交部解密檔案為中心的考察〉,《南洋問題研究》,第2期,頁35-43。 范宏偉(2008),〈中緬關係的分裂與正常化:1967-1971年〉,《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頁73-78。 范宏偉(2009),〈愈合的中緬關係:1972-1988年〉,《南洋問題研究》,第4期,頁30-39。 范宏偉(2010),〈奈溫軍人政權的建立與中國的對緬政策-兼論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對外政策中的意識形態與現實選擇〉,《廈門大學學報》,第4期,頁82-88。 范宏偉(2012),〈東盟對緬甸建設性基礎政策評析〉,《國際問題研究》,第2期,頁30-39。 宮玉濤(2007),〈緬甸:會發生「花果革命」嗎?〉,《國際縱橫,百科知識(下)》,頁10-12。 徐遵慈、葉俊廷(2012),〈緬甸政經改革與台緬經貿關係展望〉,《WTO電子報》,第314期,頁1-28。 馬燕坤(2012),〈國際政治中的「喜馬拉雅運動」:「美國重返東南亞」與緬甸的變化〉,第2期,頁12-18。 陳勁(2000),〈緬甸在東協的角色及影響〉,《問題與研究》,頁13-33。 張世熒(1998),〈緬甸民主化的啟示〉,《臺北:國魂》634期,頁64-65。 張躍(2011),〈近期美對免政策的調整及其對中緬關係的影響〉,《東南亞之窗》,第1期,頁23-25。 張建中(2012),〈抗爭的動力:新媒體與緬甸的民主化〉,《東南亞研究》, 第3期,頁16-19。 理查德‧霍西(2010),〈對2010年緬甸大選法律的初步分析〉,《南洋資料譯叢》,第2期,頁20-29。 曹雲華(2008),〈東南亞地區形勢〉,《東南亞研究》,第2期,頁12-15。 莫大華﹙1997﹚,〈緬甸軍政府之對外關係〉,《問題與研究》,36卷10期,頁69-84。 馮立軍(2008),〈20世紀初以前華僑移民緬甸述略〉,《南洋問題研究》,第4期,頁48-56。 賀聖達(1998),〈緬甸:軍人執政十年(1988-1998)的政治經濟和外交〉,《經濟問題:東南亞》,第4期,頁1-8。 賀經達(2005),〈緬甸:現政府和政治發展〉,《和平與發展季刊》,第3期,頁50-53。 黃云靜(2010),〈1988年以來歐盟對緬甸的立場與政策淺析〉,《東南亞研究》, 第1期,頁28-34。 楊博(2012),〈試析緬甸吳登盛政府的改革及其影響〉,《東南亞之窗》,第1期,頁20-23。 趙瑞娟、王新芳(2004),〈緬甸的金融發展及其面臨的危機〉,《東南亞縱橫》,第11期,頁25-27。 趙天寶(2009),〈論緬甸政局的發展前景-從緬甸通過新憲法說起〉,《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第4期,頁104-109。 劉連銀(2006),〈跨入新世紀以來緬甸經濟發展述評〉,《東南亞縱橫》,頁24-29。 鄭安利(2005),〈回顧2004年緬甸現況及其2005年之展望〉,《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頁8-12。 鄭先武(2011),〈東南亞區域間主義的歷史考察〉,《南洋問題研究》,第2期,頁22-36。 潘美玲(2005﹚,〈濃蔭仰光照見緬甸的民主苦諦〉,《經典》,81卷期,頁76-103。 範學忠(2000),〈中國產品如何開拓緬甸市場〉,《東南亞縱橫》,第3期,頁14-15。 蔡裕明(2004),〈兩洋突圍-中國對緬甸外交政策之研究〉,《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第3期,頁314-318。 盧光盛(2009),〈中緬政治經濟關係的發展、現狀及其意義〉,《國際乖係學院學報》,第2期,頁18-24。 戴萬平(2007),〈國際經濟制裁環境下台商在緬甸投資的現況、障礙與發展前景〉,《正修科技大學商管學院研究中心》,頁7-12。 賽萬賽(2012),〈從民族的視角看緬甸當代政治〉,《國際資料信息》,第4期,頁27-29。 ﹝澳﹞安德魯‧賽爾斯(2010),〈關於中國在緬軍事基地的謠傳〉,《南洋問題研究》,第1期,頁1-18。 羅經榮、汪愛平(2011),〈緬北果敢衝突與中國西南安全〉,《世界民族》,第1期,頁20-26。 三、未出版期刊論文及學位論文 〈聯合國「千禧年宣言」之發展目標及評量指標〉,《2003年社會指標統計》(2012/02/28瀏覽),http://eng.stat.gov.tw/public/data/dgbas03/bs2/socialindicator/indices2003.doc,頁182。 江雪秋(1997),《緬甸軍人與政治變遷》。臺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安南(2005),《東協區域安全機制的組建與發展-建構主義觀點》。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暨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素馨(2001),《後冷戰時期中國與東南亞國協合作夥伴關係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耀群(2008),《緬甸的民主化與袈裟革命之探討》。臺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永信(2009),《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建構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文程,〈方法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政治大學中國大陸研究中心工作坊寫真,2005年,頁25-26。 林富水(2011),《緬甸外交政策分析(1962-2010)》。臺北:東吳大學政治系博士論文。 洪智仁(2005),《緬甸的民主化發展分析》。臺南: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少凡、李文堂(2010),〈從現實學派的觀點論日本東南亞區域政策之轉變〉,發表於國立中興大學《第8屆全球戰略與台海安全學術研討會》,頁1-28。 梁文興(2005),〈中國與東南亞國協合作的意涵與前景〉,發表於國立暨南大學《2005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頁1-19。 梁銘華(2005),〈從「區域主義」論中國與東協的政經區域整合〉,發表於國立暨南大學《2005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2011/10/26瀏覽),http://www.dseas.ncnu.edu.tw/data/2005_seastw/2k5_seas_tw/%E6%A2%81%E9%8A%98%E8%8F%AF.pdf 陳美玲(1984),《中共革命輸出:緬甸個案分析》。臺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嚮富(2008),〈緬甸軍政府對政治轉型之影響〉。臺南: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佩修(2009),〈中國與東協的政經發展:區域安全〉,發表於國立成功大學《東亞政經論壇》,頁1-16,proj.ncku.edu.tw/seataiwan/091023/safe.pdf。 張國忠(1994),《緬甸與中共關係(1950-1990)》。臺北: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 張文鴻(2010),《後冷戰時期緬甸的對外關係》。臺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卜慎(2006),《經濟制裁之政經分析:緬甸個案研究》。臺南: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聖榮、汪愛平(2011),〈緬北果敢衝突與中國西南安全〉,《世界民族》,第1期,頁20-26。 四、報章雜誌 〈翁山蘇姬的電視競選演說〉,《東南亞之窗》,2012年3月4日,頁59-61。 〈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2008年)〉,《南洋資料叢書》,2012年1期,頁39-53。 〈緬甸政經改革與台緬經貿關係展望〉,《中華經濟研究院》,2012年5月25日,WTO電子報,第314期。 文亭(2010),〈緬甸:追求自由的60年艱辛苦難〉,《世界史林》,第21期,頁74-77。 左正東(2010)〈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訪緬甸成效之分析 〉,《東協瞭望005》,頁9-13。 李晨陽、盧光盛(2010),〈緬甸:2009年回顧與2010年展望〉,《東南亞縱橫》,頁10-17。 林憬屏(2012),〈翁山蘇姬勝選在望-緬甸改革之路更進一步〉,《全球中央雜誌》,頁40-41。 林憬屏(2012),〈和緬甸人民品嘗民主的滋味〉,《全球中央雜誌》,頁30-33。 於景浩(2012),〈緬甸,三個人的政治改革〉,《領導文萃:今日時政》,頁31-36。 陳茵、李晨陽(2010),〈緬甸大選怎麼選〉,《世界知識》,頁30-32。 趙中麒(2012),〈民族衝突緬甸發展的最大障礙〉,《全球中央雜誌》,頁48-51。 五、網路資料來源 ASENA官方網頁。http://www.aseansec.org/19570.htm;http://www.aseansec.org/1212.htm。 BBC中文網。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 BBC中文網緬甸即時新聞。 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1963000/19635832.stm。 Google的世界發展指標網站。 https://www.google.com.tw/publicdata/explore?ds=d5bncppjof8f9_&met_y=ny_gdp_mktp_kd_zg&idim=country:MMR&dl=zh-TW&hl=zh-TW&q=%E7%B7%AC%E7%94%B8gdp%E6%88%90%E9%95%B7%E7%8E%87#!ctype=l&strail=false&bcs=d&nselm=h&met_y=ny_gdp_defl_zs&scale_y=lin&ind_y=false&rdim=region&idim=country:MMR&ifdim=region&tstart=-275558400000&tend=1081440000000&hl=zh_TW&dl=zh_TW&ind=false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人民網-環球時報。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68/。 大紀元新聞網。http://www.epochtimes.com/b5/。 中央日報網路報。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 中央社。http://www2.cna.com.tw/cna_info/product_detail_project.aspx。 自由緬甸聯盟網站。http://www.freeburmacoalition.org/。 自由之家網站。Freedom House http://www.freedomhouse.org/、Newidea!。 東協新聞。http://www.aseancenter.org.tw/ASEANnews.aspx。 東方早報-上海經濟評論。http://www.21ccom.net/articles/qqsw/qyyj/article_2012080164859.html 美國國務院網站。 http://iipdigital.ait.org.tw/st/chinese/texttrans/2012/05/201205175893.html#axzz2CuXMcYLv。 美國之音中文網。http://www.nownews.com/english-news/voice1.htm。 國立成功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網站。 http://www.ncku.edu.tw/~cseas/。 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網站: http://www.cseas.ncnu.edu.tw/。 國立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2.nsysu.edu.tw/cseas/index.htm。 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 http ://www.trade.goy.tw/region_org/。. 國際在線新聞網。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 雲南東南亞研究網站。http://www.ynuseas.cn/yan_xxx.asp?id=686。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news.cn/jsyw.htm。 緬甸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網站。http://www.tradingeconomics.com/myanmar/gdp-growth-annual 緬甸中文網。http://www.md-zw.com/portal.php 緬甸網站。 http://www.myanmar.com/。 聯合國中文網頁。 http://www.on.org/chinese/。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 聯合電子報。http://paper.udn.com/UDN/Subscribe/subscribe。 環球外匯網。http://www.cnforex.com/。 貳、外文文獻 一、期刊論文 Andrew, Selth(2002), “Burma and Superpower Rivalries in the Asia-Pacific,”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Vol. 55, No.2, pp.42-60. Anonymity(1994),“Junta Bows to Pressure for Dialogue South East Asia Moniter,” Vol.5, No.11, pp.12-14.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ouncil, “Jiang Solidifies Strategic Partnership with Burma;China Expands its Airspace over South China Sea,” China Reform Monitor, No.419(December 17, 2001). David E, Lam bertson(1989),“Political Situation In Burma,”Department of State ulletin,Vol.89, No.2153, pp.37-38. EGRETEAU Renaud, “India and Burma/Myanmar Relations from Idealism to Realism,” 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on India and Burma/Mysnmar Relations: From Idealism to Realism, hold by India International Center,September 11, 2003.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Country Report:Myanmar(Burma).2007/2008/2009/2010. Guillermo O''Donnel, Philippe C. scnmitter, Laurence Whitehead(1986), Transitions, From Autoritarian Rule, Baltimore:Jog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Global Information Network, “Politics-Asia: India, Pakistan, China ‘encircling’ one another,” April 26, 2003. Hugh Tinker(1959), The Union of Burma,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uan J. Linz and Alfred Stepan(1996), 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Joshua Kurlantzick(2002), “Ran-goons:why isn’t Burma on Bush’s ‘axis of evil’ list? ” The Washington Monthly. Josef Silverstein(1990), “Aung San Suu Kyi: Is She Burma ’s Woman Destiny? ” Asian Survey,Vol.30,No.10. Margaret P. Doxey, “ International Sanctions in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2nd cd, 1996). Martin Carnoy, “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 ”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Maung Aung Myoe.Building The Tatmadaw.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9. Montaperto, Ronald N.(2004), “Smoothing the Wrinkles,” China-Southeast Asia Relations, Vol. 6, No. 2, http://csis.org/files/media/csis/pubs/0402qchina_seasia.pdf. (2004),“Find New Friends, Reward Old Ones, but Keep All in Line,”China-Southeast Asia Relations, Vol. 6, No. 3, http://csis.org/files/media/csis/pubs/0403qchina_seasia.pdf. (2005),“Thinking Globally, Acting Regionally,”China-Southeast Asia Relations, Vol. 6, No. 4, http://csis.org/files/media/csis/pubs/0404qchina_seasia.pdf. NDD.Civil and Military Administrative Echelon of State Peace and Development Council in Burma,2007/2009. Stephen D. Krasner(1984),“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Comparative Politics, vol.16. Samuel P. Huntington(1991), “The Third Wave: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Steven Erlanger(1997), “Clinton Approves New U.S. Sanctions against Burmese,” New York Time. See Poon Kim Shee,“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 – Myanmar Relations: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mensions,” Ritsumeikan Annual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of Ritsumeikan University,2002. Sutter, Robert and Chin - Hao Huang (2007),“Myanmar Challenges China’s Successes,” A Quarterly E-Journal on East Asian Bilateral Relations, Vol. 9, No. 3, http://csis.org/files/media/csis/pubs/0703qchina_southeastasia.pdf. Sutter, Robert and Chin - Hao Huang (2009),“Myanmar, South China Sea Issues,” A Quarterly E-Journal on East Asian Bilateral Relations, Vol. 11, No. 3, http://csis.org/files/publication/0903qchina_seasia.pdf. Sutter, Robert and Chin - Hao Huang (2010),“ASEAN and Asian Regional Diplomacy,” A Quarterly E-Journal on East Asian Bilateral Relations, Vol. 11, No. 4, http://csis.org/files/publication/0904qchina_seasia.pdf. Thomas C.Hubbard(1994),“U.S.Objective in Burma,” U.S.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Vol.5, No.28. Thomas C.Hubbard(1994), “ U.S. Plicy Review toward Burma, ” U.S. Department of Dispatch,Vol.5, No.52. Taipei Times, “For Many People in Myanmar, China is an Unwanted Ally,” December 31, 2001, p.A1. 二、網路資料 CSIS Myanmar Trip Report http://csis.org/publication/csis-myanmar-trip-report CSIS celebrates 50 years of strategic insights and bipartisan policy solutions http://csis.org/about-us Fred, W. Baker III (2008), “China Military Expansion Could Have Global Implications,” (2010/10/30) , http://www.defenselink.mil/news/newsarticle.aspx?id=49162。 Sutter,Robert(2006),“China-Southeast Asia Relations:Military Diplomacy and China''s Soft Power,”(2010/10/30), http://www.csis.org/media/csis/pubs/0602qchina_asean.pdf.。 Theparat, Chatrudee (2003), “Province of Yunnan Promotes Gateway Status to ASEAN Region,” (2010/10/30), http://www.highbeam.com/doc/1G1-119702135.html。 | 摘要: | 摘要 本文係從緬甸1948年脫離英國獨立開始到1962年奈溫主政的軍政府時代,經過「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的執政歷程,由於實施鎖國政策導致民生凋敝,遭受國際社會制裁直到加入東協後才逐步採取開放政策,這一連串關鍵點的政經變遷以及軍政府獨裁專政、翁山蘇姬的崛起、和國際政經情勢逐漸受到重視等層面,來探討翁山蘇姬領導緬甸進行政治民主改革;並發現緬甸民主改革與經濟改革乃同時並行,作者嘗試分析第三波民主化國家的民主化模式。 Abstract This research traces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path of Myanmar since the country’s achievement of independence from Great Britain in 1948 until the rule of General Ne Win’s military government in 1962. In this period, Myanmar experienced rule by the State Peace and Development Council. The adoption of isolationist policy by the military government caused Myanmar to go into destitution while human right abuses invited economic sanction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gainst the country. Myanmar did not adopt open door policies until after joining ASEAN. This author seeks to analyze the democratic model of countries belonging to the third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Based on a series of changes in the country, including political economic transformations, the military government’s authoritarian rule, the rise of Aung San SuuKyi and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democratic reforms in Myanmar led by Aung San SuuKyi.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democratic reforms and economic reforms go hand in hand in Myanmar. |
URI: | http://hdl.handle.net/11455/18128 | 其他識別: | U0005-1607201315015600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國際政治研究所 |
Show full item record
TAIR Related Article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