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hdl.handle.net/11455/21224
標題: 專利侵權型態之研究
The Research on Typology of Patent Infringement
作者: 王清波
Wang, Chung-Bao
關鍵字: 專利;Patent;發明;新型;新式樣;全要件原則;均等論;禁反言;直接侵權;間接侵權;教唆侵權;幫助侵權;域外效力;Invention Patent;New model;New design;all element rules;Doctrine of equivalent;Estoppel;direct infringement;indirect infringement;induce infringement;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extraterritoriality
出版社: 科技法律研究所
引用: 參考文獻 (一) 書籍 王遷、王凌紅(2008),知識產權間接侵權研究,初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澤鑑(1998),侵權行為法 (一),初版,台北,三民書局。 王利明(1993),民法、侵權行為法,初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承守、鄧穎懋(2004),美國專利訴訟攻防策略運用,初版,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尹新天(2005),專利權的保護,第二版,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李世章、葉靜屏(2004),中國大陸反仿冒實務手冊,初版,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周延鵬(2010),智慧財產全球行銷獲利聖經,初版,台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洪瑞章(2007),發明、新型侵害鑑定報告及案例分析,二版,台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洪瑞章(2007),專利侵害鑑定理論,初版,台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孫森焱(1999),新版民法債編總論(上冊) ,修訂版,台北,三民書局。 施啟揚(1993),民法總則,初版,台北,三民書局。 陳文吟(2006),我國專利制度之研究,四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程永順(2006),專利糾紛與處理,第一版,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葉雪美(2008),設計專利申請實務—台灣及美國專利申請策略,初版,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惲軼群(2007),專利說明書撰寫及閱讀,初版,台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程永順(2005),中國專利訴訟,第一版,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程永順、羅李華(2002),專利侵權判定-中美法條與案例比較研究,初版,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黃立(1999),民法債編總論,二版,台北,元照出版社。 黃文儀(1994),申請專利範圍的解釋與專利侵害判斷,初版,台北,三民書局。 楊崇森(2003),專利法理論與應用,修訂二版,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鄭玉波(2002),民法債篇總論(上),初版,台北,三民書局。 劉國讚(2009),專利實務論,初版,台北,元照出版社。 劉國棟(2009),電子產業,懂這些就夠,初版,台北,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蔡明誠(2007),專利法,初版,台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謝銘洋(2007),智慧財產法導論,初版,台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Laurence H. Pretty(2006),Patent Litigation(2rd ed.),New York,Practising Law Institute。 (二) 期刊 吳欣玲(2009),智慧財產權月刊,專利間接侵權(indirect infringement)規定之初探—兼論我國專利法修正草案之內容,130期。 陳智超(1999),智慧財產權,專利輔助侵權於我國法制上之依據,第12期。 張東揚(2009),聖島國際智慧財產權實務報導,美國專利法第271(f)條與方 法專利之適用問題簡述,第11卷第8期。 黃詩芳(2009),聖島國際智慧財產權實務報導,由Microsoft Corp. v. AT&T Corp.案論美國專利法第271(f)之適用,第9卷第9期。 楊宏暉(2008),公平交易季刊,論專利權之間接侵害與競爭秩序之維護,第16卷第1期。 劉國讚(2009),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美國專利間接侵權實務對我國專利法修正導入間接侵權之啟示,第7卷第2期。 劉國讚(2009),智慧財產權月刊,專利侵害訴訟之均等論在日本的實務案例研析,第123期。 劉法正(2008),聖島國際智慧財產權實務報導,專利幫助侵權在美、德、日及大陸之發展簡介,10卷11期。 賴蘇民(2008),聖島國際智慧財產權實務報導,專利權利耗盡原則,第10卷第5期。 賴蘇民(2008),聖島國際智慧財產權實務報導,專利權利耗盡原則,10卷5期。 賴蘇民(2009),聖島國際智慧財產權實務報導,一場15億美元專利侵權官司的勝負關鍵―Lucent v. Microsoft案介紹,第11卷5期。 薛惠澤(2007),智慧財產月刋,日本特許法中專利間接侵權之構成要件-以日本大阪地方法院平成8(ワ)12109 號判決為例,第104 期。 顏吉承(2006),智慧財產權月刊,淺談發明及新型專利權範圍侵害判斷(下),第89期。 (三) 學位論文 江守田(2005),可預見規則對禁反言的影響,世新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汪惠玲(2009),智慧財產民事訴訟先決問題研究-以專利權利有效性為中心,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洲富(2007),專利侵害之民事救濟制度,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國塘(2003),均等論在專利審查時適用之研究,世新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麥怡平(2005),專利侵害判斷與民事審判實務之研究,世新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栗國泰(2007),我國專利鑑定機關對禁反言適用之研究,世新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俐蓁(2007),商標法、競爭法及新式樣專利法中功能性要件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昭明(2007),專利權侵權行為之研究—以間接侵害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妃(2006),台灣及美國專利侵害損害賠償與立法效力之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容綺(2005),專利侵害損失賠償制度之檢討與重構—以美國法作為比較基準,世新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世昌(2005),申請過程禁反言在專利訴訟適用之研究,世新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雪美(2004),美國設計專利侵害認定相關問題研究-兼論我國新式樣專利侵害認定問題,世新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恆盈(2009),智慧財產民事訴訟先決問題研究-以專利權利有效性為中心,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四) 電子媒體 參徐光明(2004),如何做好專利管理,為大學創造知識新財富,【線上資料】,http://www.ba.cycu.edu.tw/%A4U%B8%FC%C1%BF%B8q%B8%EA%AE%C6%A7%A8/%AA%F4_%AC%EC%A7%DE%AAk%AB%DF/%B1M%A7Q%AAk(3).ppt,2004/12/29。 See X ZR 53/04 Radio-controlled clockⅡ,German Federal Supreme Court,【線上資料】,http://juris.bundesgerichtshof.de/cgi-bin/rechtsprechung/document.py?Gericht=bgh&Art=en&sid=24aa52eb8fd44847170375bb342fba28&nr=38981&pos=0&anz=2,2010/01/30。 See X ZR 113/04 Tube-Welding Process,German Federal Supreme Court,【線上資料】,http://juris.bundesgerichtshof.de/cgi-bin/rechtsprechung/document.py?Gericht=bgh&Art=en&sid=7d464a3fcc24ab849d3c7e70977cd9ba&nr=39801&pos=0&anz=1,2010/01/30。 See Hilton Davis Chemical Co. v . Warner-Jenkinson,【線上資料】,http://www.dimension.com.tw/web/patens.nsf/2e8cfe25753794004825678300496b1d/567b6574bdc3baef48256783004abb5e?OpenDocument ,2009/12/10。
摘要: 
There are two categories of patent infringement: direct infringement and indirect infringement. Legislation in most majo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irect infringement, only some countries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indirect infringement legislation. Among them, the U.S. is the first country that establish indirect infringement legislation. Base on US indirect infringement legislation, Japan, Germany and other countries established their own systems according to their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needs.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national legislation should take local industrial advancement into consideration while promulgating indirect infringement acts.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patents: invention patent, new model patent and new design patent, and corresponding direct infringement determination are introduce in Chapter 2. The difference of the patent infringement determination standards of invention and new design betwee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addressed in subsequent paragraphs.
The patent litigation of direct infringement is compared betwee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Chapter 3. Issue points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ispute cases based on "All element rules", "Doctrine of equivalent" and "Estoppel" are illustrated to clarify arguments leading to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Indirect infringement in the statute and in the patent prac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Germany is discussed in Chapter 4. The United States covered induce infringement,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and extraterritoriality while Japan covered only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and Germany covered only induce infringement and contributory infringement. This chapter ends up with discussing Taiwan''s amendment draft of indirect infringement and the different views of the issue ,we summed up Taiwan''s future direction of legal amendments.
In conclusion, suggestion toward legal amendments based on practices in US, Japan and German are given. Industrial implications are also addressed in order to achieve win-win objectives.

專利侵權型態,主要區分為直接與間接侵權,世界各主要國家,多半設有直接侵權制度,只有部分國家有間接侵權的設立,而美國乃間接侵權的首創國,並為該制度的標竿,日、德等參考其制度,再依其本國國情及需求,建立相關而又有差異的制度。
本論文第二章先論述專利種類:發明、新型及新式樣之不同,及直接侵權認定標準,述及台灣及美國之新式樣、發明的專利侵權認定標準,從新式樣專利之本質論起,再依序舉台灣新式樣專利的權利範圍解讀與其侵權認定流程,及美國對應之設計專利的權利範圍解讀與其侵權認定流程。
第三章探討專利直接侵權判決,從製造、使用型態,舉出台灣及美國侵權判決,依全要件原則、均等論、禁反言---等原則,說明個案爭點與理論依據。
第四章介紹專利間接侵權,說明何謂間接侵權,依序介紹美、日、德的相關法規與判決實務,美國包含:教唆侵權、幫助侵權及域外效力,日本只有幫助侵權,德國則有教唆與幫助侵權,最後說明台灣間接侵權修正草案現況及各方見解,歸納出我國未來修法方向。
第五章就我國產業現況,參酌美、日、德侵權法規及實務運作結果,各別執行上的考量,衍生實務上的差異,提建議給國內廠商未來可能努力方向,也具體說明若要修法,呼應國內外各方聲音,以扶持國內產業為前提,如何能夠達到各取所需雙贏的模式。
URI: http://hdl.handle.net/11455/21224
Appears in Collections:法律學系

Show full item record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