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hdl.handle.net/11455/27916
標題: | Study on the Fate of Nitrogen Fertilizer in Paddy Rice Soil 水稻施用氮素追肥之動向 |
作者: | Huang, Wen-Bing 黃紋賓 |
關鍵字: | rice;水稻;top-dressing;nitrogen fertilizer;N-15;recovery;追肥;氮肥;氮-15;回收率 | 出版社: | 土壤學系 | 摘要: | 以往對於水稻氮肥的田間研究,大都著重在水稻全期對氮肥的吸收利用, 而甚少提及各別追肥之吸收利用與氮肥之動向。本研究係以N-15標識的硫 銨作為水稻氮素追肥的來源,分別在后里、芬園、田尾等三個地區水稻田 進行田間試驗,其土壤分別為陳厝寮系的坋質壤土、牛埔系的細砂質壤土 及鹿港系的坋質黏壤土,而各別於一、二期作水稻的三次不同追肥時間施 用N-15標識的硫銨, 來追蹤探討不同時期水稻對氮肥的吸收率及氮肥在土 壤中(0-150cm) 殘留情形,用來估測水稻施用氮素追肥之動向,以了解氮 素追肥之肥效及其在環境污染上的可能性。試驗結果顯示,在水稻氮素追 肥之動向方面,三個試區中,不同追肥期水稻對氮肥的吸收率,一期作為 第三次追肥 (28.3-45.4%) 最高,第二次追肥 (22.4-40.2%) 次之,第一 次追肥(4.2-26.9%) 最低,二期作為第二次追肥(30.4-47.8%)最高,第三 次追肥(17.6-34.8%)次之,第一次追肥(4.9-30.4%)最低。在追肥總吸收率 上,二期作 (20.0-34.6%) 與一期作 (22.9-33.3%)比較,差異並不顯著 。不同追肥期氮肥殘留在土壤剖面(0-150cm) 的百分率,不論一期作或二 期作,均以第二次追肥(8.3-34.1%) 最高,第三次追肥(5.2-26.6%) 次之 ,第一次追肥(1.4-23.9%) 最低。在期作上,氮素追肥在土壤剖面(0-150 cm) 的總殘留量則以二期作(15.0-27.3%)高於一期作(5.5-10.6%)。在損 失率方面,除了田尾試區二期作及后里試區一期作外,其餘一、二期作各 次追肥氮素的損失率,均以第一次追肥 (47.7-94.4%)最高,第三次追 肥(44.0-71.4%)次之,第二次追肥(18.1-69.2%)最低。在期作上,追肥總 損失率以一期作 (60.2-69.3%)高於二期作(38.3-65.0%)。造成一、二期 作上,氮素動向比率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氣候不同所致,尤其是溫度和降雨 量及降雨密度影響較大。各次追肥中以第一次追肥對環境的污染可能性最 大, 且較有跑到地下水之虞。綜觀本試驗結果推測,即使在良好的氣候環 境下,三個試區的質地中,不管一、二期作水稻,在三次追肥氮素的總施 肥量為105kg/ha下,以硫銨為氮源撒施時,其氮素追肥的總損失率估計將 超過38% 以上。 |
URI: | http://hdl.handle.net/11455/27916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土壤環境科學系 |
Show full item record
TAIR Related Article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