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hdl.handle.net/11455/6753
標題: | 王船山現量說與現量詩學 Wang Chuan-Shan''s Sian-liang (Pratyrsa) Theory and the Poetics of Sian-liang Theory |
作者: | 張至廷 Chang, Chih-ting |
關鍵字: | Chuan-Shan;王夫之;Poetics;Sian-liang;Pratyrsa;船山;現量;詩學;唯識 | 出版社: | 中國文學系所 | 引用: | 參考文獻 一、 王夫之(船山)著作:《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共十六冊。 第一冊,《周易內傳》 第一冊,《周易外傳》 第二冊,《尚書引義》 第三冊,《詩廣傳》 第四冊,《禮記章句》 第六冊,《讀四書大全說》 第十冊,《讀通鑑論》 第十二冊,《張子正蒙注》 第十二冊,《思問錄》 第十二冊,《俟解》 第十二冊,《搔首問》 第十三冊,《相宗絡索》 第十三冊,《老子衍》 第十四冊,《古詩評選》 第十四冊,《明詩評選》 第十四冊,《唐詩評選》 第十五冊,《薑齋詩話》 第十五冊,《薑齋文集》 第十五冊,《船山詩文拾遺》 第十六冊,《傳記》 二、 大正藏、續正藏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T12。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T15。 《解深密經》,T16。 《入楞伽經》,T16。 龍樹《大智度論》,T25。 法救《雜阿毘曇心論》,T28。 龍樹《中論》,T30。 吉藏《決定藏論》,T30。 《瑜伽師地論》,T30。 《成唯識論》,T31。 世親《辨中邊論》,T31。 陳那《觀所緣緣論》,T31。 世親《唯識三十論頌》,T31。 安慧《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T31。 《大乘起信論》,T32。 不空《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T32。 李通玄《新華嚴經論》,T36。 釋光《俱舍論記》,T41。 遁倫《瑜伽論記》,T42。 吉藏《中觀論疏》,T42。 吉藏《十二門論疏》,T42。 智周《成唯識論演祕》,T43。 窺基《成唯識論述記》,T43。 窺基《瑜伽師地論略纂》,T43。 惠沼《成唯識論了義燈》,T43。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T43。 慧遠《大乘義章》,T44。 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T45。 慧沼《能顯中邊慧日論》,T45。 普泰《八識規矩補註》,T45。 智覺《宗鏡錄》,T48。 世友《異部宗輪論》,T49。 道宣《續高僧傳》,T50。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T50。 《婆藪槃豆法師傳》,T50。 《攝大乘論章卷第一》,T85。 《唯識三十論要釋》,T85。 《八識規矩直解》,X55。 三、 古籍 朱熹註:《四書集註》甲種本(台北,世界書局,1985.09)。 梁‧昭明太子:《昭明文選》(唐‧李善注。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75.08再版)。 《文心雕龍注等六種》(台北,世界書局,1966.02再版)。 四、 專書 吳信如:《唯識秘法──船山佛學思想探微》(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8.06)。 崔海峰:《王夫之詩學範疇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01)。 陶水平:《船山詩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06)。 吳海慶:《船山美學思想研究》(鄭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09)。 蕭馳:《抒情傳統與中國思想──王夫之詩學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06)。 李潤生《唯識三十頌》(佛家經論導讀叢書,第一輯,香港,密乘佛學會、博益出版集團,1994.09)。 韓廷傑《唯識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08)。 呂澂《呂澂佛學論著選集》,(山東,齊魯書社,1996.12)。 楊白衣《唯識要義》,(倡印者:南投,圓通寺,1996.04)。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貳》(台北,學生書局,1986.10)。 王恩洋《八識規矩頌釋論》(倡印者:南投,圓通寺,1996.04)。 簡金武《唯識簡介》(台中,青蓮出版社,2007)。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1992.08)。 林文彬先生《船山易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06)。 丁威仁《明洪武、建文時期地域詩學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03)。 五、 單篇論文 王恩洋〈相宗絡索內容提要〉,收錄於《船山全書》第十三冊,(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頁589~599。 林文彬先生:〈船山易學與現量說〉,收錄於《中興大學第六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文學與經學研討會論文集》(2006.09)。 吳海慶〈論船山對佛教的美學批判〉,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總第122期,頁61~64。 黃南珊、李倩〈論王夫之的情景合一論〉,收錄於《青海社會科學》,2002,第2期,頁69~72。 張猛〈王夫之「現量說」的詩學內涵〉,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第3期,頁36~39。 | 摘要: | 摘要 本文研究的規模涉及唯識學、船山佛學、船山儒學及船山詩學,不可謂不廣,當然所涉及的上述每一部分都不是全面性的觸及,而是集中在有關船山「現量」義的探討,而此「現量」義最特殊的部分,則表現在船山的詩學中。所以船山的「現量義」與「船山詩學」是本文研究的最大目的。 本篇行文的理路大致上是先由船山的唯識學和中土流傳的唯識學相比較,以得出船山唯識「現量」義的特殊性。其中的關鍵即在於佛家是以第七識為迷執之原,但船山卻將之與儒家的「志」相結合,褒貶全然相反。再進而檢核船山儒家的思想體系,可以知道佛家唯識的「現量」義已經被船山改造而賦予新義。船山依實有健動的氣的本體論,引出「現在」、「現成」、「顯現真實」三義來規定所謂的「現量」,這也可以稱之為儒家化的「現量」義。船山以「現量」論詩,這是船山儒學「現量」義從哲學理論延伸到文學的評鑑與創作的實踐,在相關範疇的討論上,如「心目」、「情景」等,相較於前人印象式的論評,船山理論系統的完整可謂空前! 船山的唯識學著作《相宗絡索》純以廿九條目分說相宗義理,並非漫無理路,從〈八識〉總綱以下,歷數境、心、識,一路流轉,至〈迷悟二門〉轉上還滅淨行,說八識轉淨之理、八識轉淨之行,終說八識覺相,其書名「絡索」之義實已大明,且此絡索之義亦當是船山唯識學中一大要義。由於船山此一唯識學論述特有自行理路,個人思考路向鮮明,其對於相宗教理的逐一判讀、詮解自不大能夠徒以宗從一家、一派或一宗為事,而有種種「錯謬」、「非是」之議。從船山唯識學中種種違義的檢討,可看出船山刻意擴大第七識義的痕跡,船山唯識學遂變成了一種「第七識決定」的唯識學了。 從太極的實有健動,到陰陽相倚、乾坤並建、動靜相函、兩端一致等船山哲學中較為重要的幾個論點的了解下,宇宙天地萬有在永不止息的恆動中,時時自我趨歸平衡,也唯有在不斷的「動」中,太極陰陽才不致廢然而滯,有所傾趣而不回,因以失衡,此是船山的宇宙觀。人性論中,船山認為「心」、「性」是上承天道之善,本善而不易,「思」之上者能盡性以繼統天之道,其下者則為俗情所累,唯「志」於中執,內保天心,外律正思,是人生命的「動之幾」,亦是存養復性工夫之基礎,故可知船山義學是一以天健之道、繼善成性為本的「主志之學」。「現量」在天健地順、駕驅不息的船山天道觀的理照之下,船山意義的「現量」就是「太極實有」、「陰陽實有」,乃至一切實有的「實體說」。「現量」獨顯而不孤立,「現在義」,一於古今、終始於大化而無終始;「現成義」,與物相待相成,相函並建而一致;「顯現真實義」,實有真存、物我兩盡,真實而不虛,這是船山天道論下的「現量」境界。再就船山詩學中「現量」用義的審視,時、空(天道)與思慮(人性)一時而成,無不成者,此船山之一大「現量」義,一量三量,蓋現量所顯大化太極太和之天道,仍於性凝天地之心彰著,而志為之持,故能發見於意、情。 相對於原來的「唯識現量」本義,「船山現量」不離耳目而脫透耳目,既與比、非二量並列為船山太和太極天道「現量」,又與二量統聯為天道、人性全包之大現量境,則總船山量學的現量義,共有三個層次,且最高一層次的大現量境,是在船山詩學中才完整證出的。讀船山至此,「船山現量」之義乃得稱已具完全之義,船山量學也才得一窺完整面貌。 |
URI: | http://hdl.handle.net/11455/6753 | 其他識別: | U0005-1911200915385300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其他文章 |
Show full item record
TAIR Related Article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