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hdl.handle.net/11455/77652
標題: | 台灣稻米品種地改良事業 臺湾ニ於ケル稲ノ品種改良事業 |
作者: | 小松小一郎 | 關鍵字: | 稻米;改良事業;混合米 | 摘要: | 台灣稻米品種改良事業是始於明治三十九年舊阿猴廳。明治四十三年,台灣總督府對該事業的計畫给予各地方廳農會補助金。明治四十三年有台中廳,明治四十四年有台南、嘉義、南投三廳,大正元年宜蘭、新竹二廳,大正二年是台北、桃園兩廳,一直到大正八年,地方制度改正後,因為州費的補助而展開事業。以前的本島米是與紅米混種,並且要在市場上統一稻米的品種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要淘汰不良並且計畫改良稻米是目前迫在眉梢的任務。 在現今的事業逐一敘述事業的摘要: 一、淘汰在來米中的劣等品種 二、對於選擇品種則要集體選擇,計畫去除紅米等其他不良的品種 三、中央研究所農業部州立農事實驗場,及洲農會栽種場的養成來培育優良品種 或者按照輸入品種來測驗,關於判定為優良的品種則要選擇集體選擇,來維持品種的純度。 四、根據上述所擇的品種,連續栽種兩年,隔年則策劃發送。 本島關於稻米品種改良事業的紀錄,最重要的是台灣稻米品種改良的事業中的改良方法,如今在廣泛的行政區域進行大規模的統一。技術的施行方式於農業上選種稱為集體選擇(mass selection)。這是當今最見長的品種改良法。今後本島農民見到如此進步的米種改良方法,集體選擇的栽種方式對於去除紅米也能有所成效。 針對台灣與內地優良品種混合米的相關研究則是,近來的台灣,對於內地栽種稻米的技術受到世人的注目。在台灣本島,栽種面積的遽增也是農業界的革命事業。以中村品種為主各有十種品種的混合品種。根據實驗的結果,混合米的品質第一名為中村與五及穗的混合米,第二名為中村與朝鮮的混合米,第三名為中村、五及穗與朝鮮兩種的混合米。認定上是從色澤的變化與生產地來定奪。 |
URI: | http://hdl.handle.net/11455/77652 | 其他識別: | nchul-tb-022752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圖書館 |
Show full item record
TAIR Related Article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