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hdl.handle.net/11455/86746
標題: | 美國糧援對臺灣飲食文化之影響(1955-1965) | 作者: | 孫鼎之 | 關鍵字: | 美援;糧食援助;480公法;以麵代米 | 出版社: | 中興大學文學院歷史學系 | Project: | 中興史學, Volume 16, Page(s) 152-173. | 摘要: | 今日的臺灣飲食至畜產業使用的飼料,皆與國民政府遷臺前有著不小的差異,造成此現象的因素除了外省族群帶來的飲食習慣改變外,美援也在其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在美援架構下的農業剩餘品援助和協同進行的改變飲食措施,不僅有助於讓美國降低國內的農業剩餘品,亦有透過用糧援來穩住受援國的經濟,近可使受援國不致因窮困而傾向共產勢力,遠則讓受援國逐漸的美國化,讓兩者能在經濟上建立起供需一體的網絡。就臺灣接受美援的情形來看,臺美兩國政府的共同努力可謂改變臺灣飲食習慣改變的一大推手,這其間不僅有美國想藉此來推廣美國的農產品,亦有臺灣政府想以此來改善國民體質、藉以麵代米之政策來賺取外匯和與美方結好的用意。及至今日,臺灣的糧食、各消費品和思維已和美國緊密結合,而這些變化的起點,皆始於美援開始的年代。 |
URI: | http://hdl.handle.net/11455/86746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復第16期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
86740-6.pdf | 2.09 MB | Adobe PDF | View/Open |
TAIR Related Article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