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hdl.handle.net/11455/93195
標題: | 2000-2012年彰化縣立法委員及總統選舉選票分析 The Study of 2000 to 2012 Presidential and Legislator Election in Chang Hua County |
作者: | 高永康 Yung-Kang Kao |
關鍵字: | 地方派系;單一選區兩票制;政黨重組;local factions;single-district; two-vote system; party realignment | 引用: |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保鍵(2008)。《圖解政治學》。臺北:書泉出版社。 王建民(2003)。《台灣地方派系與權力結構》。北京:九州出版社。 冉伯恭(2000)。《政治學概論》。臺?:五南圖書。 田弘茂(19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變遷》。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朱雲漢、黃德福(1989)。《建立臺灣的政治經濟新秩序》。臺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李守廉(1972)。《政治學概論》。臺?:中國行政學會。 周育仁(2010)。《政治學新論》。臺?: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林水波(2006)。《政黨與選舉》。臺?:五南圖書。 政治學新論》。臺北:韋伯文化。 張金鑑(1982)。《政治學概要》。臺?:三民書局。 曹興仁(1990)。《政治學概要》。臺?:五南圖書。 陳鑑波(1986)。《現代政治學》。臺?:三民書局。 彭懷恩(2003)。《臺灣政治發展》。臺北縣:風雲論壇社有限公司。 彭懷恩(2008)。《政治學導論》。臺北縣:風雲論壇社有限公司。 華力進(1993)。《政治學》。臺?:經世書局。 鄒文海(1993)。《政治學》。臺?:三民書局。 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臺北:允晨文化。 廖忠俊(2000)。《臺灣地方派系及主要領導人物》。臺?:允晨文化。 趙永茂(2002)。《臺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第三版)。臺?:翰蘆圖出版有限公司。 蔡啟清(1995)。《選舉與選舉行為》。臺北:徐氏基金會。 羅清俊(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第二版)。臺北:威仕曼文化。 (二)期刊論文 王鼎銘 (2003)。〈政策認同下的投票效用與選擇:空間理論在不同的選舉制度間的比較〉。《選舉研究》,第10卷第1期,頁131-166。 吳重禮 (1998)。〈美國〈分立性政府〉與〈一致性政府〉體制運作與評析〉。《政治科學論叢》,第9期,頁61-90。 杜慶承 (2005)。〈中央政權輪替對地方派系的影響-彰化縣個案研究〉。《選舉研究》,第12卷第1期,頁117-145。 洪永泰 (1995)。〈分裂投票:八十三年臺北市選舉的實證分析〉。《選舉研究》,第2卷第1期,頁119-145。 高永光 (2000)。〈「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研究-1998年台北縣縣議員與鄉鎮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選舉研究》,第7卷第1期,頁55-88。 賴盟? (2009)。〈戰後彰化地方派系的起源與組織結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第38期,頁209-235。 (三)專書論文 林宗達(2010)。〈政黨〉。載於王業立(編),《政治學》(頁343-348)。新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 郭銘峰(2010)。〈政黨〉。載於王業立(編),《政治學》(頁386-389)。新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 陳陸輝、周應龍(2008)。〈如何評估單一選區兩票制下候選人票與政黨票之間的連動關係〉,黃紀、游清鑫(主編)。《 如何評估選制變遷:方法論的探討》。臺北:五南,頁151-172。 游清鑫(2010)。〈選舉、選舉制度與投票行為〉。載於陳義彥(編),《政治學》(頁383-410)。臺北:五南圖書。 (四)研討會論文 游清鑫、林瓊珠(2000)。〈政黨重組?總體層次與個體層次的觀察〉。發表於2000年選舉研究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辦,臺北(2000年10月)。 (五)學位論文 王世義(2007)。《臺灣立法委員選舉制度對政黨政治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國發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皇昇(2011)。《政黨認同與施政評價對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情義相挺」還是「拂袖而去」?》。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家蕎(2007)。《我國女性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2004年總統選舉分析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長志(2009)。《立委選制變遷對選民投票行為之影響:投票穩定與變遷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于真(2008)。《政治行銷對選民投票行為之影響-以2008年彰化縣立法委員選舉第三選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柯貴元(2001)。《地方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高參發(2006)。《中央與地方層級選舉選民投票取向之研究-以雲林縣2004年總統大選與2000年縣長選舉結果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辜皇譯(2009)。《選制改變後之立法委員政治選舉策略分析-以彰化縣選舉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葉憶蓉(2008)。《單一選區兩票制的政治影響之研究---以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廖峻宏(2003)。《地方政治生態與選舉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立法委員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賴惠員(2009)。《中央與地方層級選舉投票取向之研究-以新營市2005年縣長三合一選舉與2008年總統選舉結果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謝孟君(2002)。《選民投票取向與候選人競選策略之關係─以嘉義市第五屆立委選舉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藍育賢(2011)。《臺灣選民政黨投票行為之研究─以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六)、電子資源 呂坤煌(2005)。〈我國立法委員選舉單一選區劃分之探討〉,取自《立法院法制局研究成果專題研究》。2005年4月7日。http://www.ly.gov.tw/05_orglaw/search/lawView.action?no=4017。檢索日期:2014年6月8日。 陳朝建(2006)。〈選舉政治:單一選區的選區劃分原則〉。取自《部落格化的台灣政治法律學院》, http://blog.sina.com.tw/423/article.php?entryid=18292。檢索日期:2014年6月18日。 曹俊漢(2008)。〈民主的悸動:從單一選區兩票制談起〉。取自《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1/3843。檢索日期:2014年6月13日。 王梅玲(2012)。〈比較研究〉,2012年10月1日。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9273/。檢索日期:2014年7月23日。 東坡寒士(2013)。〈歷史研究法〉,2013年4月25日。取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40540.htm。檢索日期:2014年7月23日。 王建民(2003)。〈彰化縣:紅白兩大派系角力,藍綠政治陣營爭鬥〉。取自《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4twldr/446843.htm。檢索日期:2014年6月18日。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4)。〈人口概況〉,2014年4月30日。取自《縣市指標》,http://www1.stat.gov.tw。檢索日期:2014年4月30日。 中央選舉委員會(2014)。〈歷屆公職選舉資料〉。取自《選舉資料庫網站》,http://db.cec.gov.tw/。檢索日期:2014年4月23日。 彰化縣政府全球資訊網(2014)。〈環境介紹〉,2014年5月19日。取自《發現彰化》,http://www.chcg.gov.tw/ch/01us/02environment.asp。檢索日期:2014年5月19日。 二林鎮公所官網(2014)。(掌故逸聞),2014年5月24日。取自《鄉鎮介紹》,http://town.chcg.gov.tw/erhlin/07other/main.asp?main_id=1400。檢索日期:2014年6月20日。 彰化縣政府主計處(2014)。(人口),2014年5月24日。取自《統計資料庫查詢系統》,http://gas.chcg.gov.tw/pxweb2007p/dialog/statfile9l.asp。檢索日期:2014年6月20日。 (七)譯著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2009)。《Heywood?s政治學新論》(Andrew Heywoods原著)。台北:韋伯文化。 | 摘要: | 彰化縣位於中臺灣,向來就是所謂北藍南綠選票的板塊界線。130萬人口的彰化縣,是六都之外的全臺第一大縣,也是每次總統大選的「重要指標」,藍綠誰贏,就會贏全國大選,屢試不爽。因為這種關鍵性,藍綠都對彰化勢在必得,藍綠皆視中部地區為2016年總統大選決戰點,更將成為全國性選票兵家必爭之地。本研究目的在對彰化縣2000-2012年中央級公職人員選舉作選票分析,探究在政黨重組競合及選制改變下藍綠得票的改變軌跡與地方派系在選舉中的角色運作。藉由二次的中央政權輪替與二種不同選制的立委選舉,對選舉結果政黨席次變化與地方政治所帶來的影響作一關聯性探討。本文嘗試以歷史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及既存資料分析法做為研究方法,探討分析地緣優勢對候選人得票數與所屬的政黨別有差異嗎?在單一選區兩票制下,政黨空降刺客與跨區參選,是否有當選機會?地方派系影響力式微後,誰將起而代之?分裂性或一致性投票對兩大黨的政黨得票變化差異?本研究結果發現,一、立委候選人對選票的爭取是否有地緣優勢,在都會區挺藍,鄉村區挺子弟;二、在單一選區的選舉,推出刺客與跨區挑戰艱困選區,寄望奇蹟的成分較大;三、傳統派系式微、新移民漸崛起,新興社團取而代之;四、選民對國民黨較採一致性投票,對民進黨則有分裂性投票傾向。五、單一選區制下「贏者全拿」的結果模式,傷及選民情感認同。 |
URI: | http://hdl.handle.net/11455/93195 | Rights: | 不同意授權瀏覽/列印電子全文服務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Existing users please Login |
---|---|---|---|
nchu-103-5101091022-1.pdf | 2.66 MB | Adobe PDF | This file is only available in the university internal network |
TAIR Related Article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