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hdl.handle.net/11455/93325
標題: | 國立大學研發成果技術授權契約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Licensing Agreement of National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aiwan |
作者: | 陳盈如 Ying-Ru Chen |
關鍵字: | Bayh-Dole Act;Technology transfer;Licensing Agreement;Reasonable-royalty;Confidentiality and Nondisclosure Agreement;Punitive damages;Governing Law and Consent to Jurisdiction.;美國拜杜法案;技術移轉;技術授權契約;合理權利金;保密條款;懲罰性違約金;準據法與合意管轄 | 引用: |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周延鵬,一堂課2000億非常優勢競爭-智慧財產的戰略與戰術,初版1刷,商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 孫森炎,民法債篇總論民法下冊,三民書局,2010年3月。 張平、馬驍,標準化與知識產權策略,知識產權出版社,2002年7月。 張清溪、許嘉棟、劉鷹釧、吳聰敏,經濟學-理論與實際,第5版,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張瑞芬、張力元、吳俊逸、樊晉源,專利分析與智慧財產管理-以資訊技術與知識管理方法為手段,初版,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月。 張靜,我國營業秘密法學的建構與開展第一冊營業秘密的基礎理論,1版1刷,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4月。 許兆慶,國際私法與比較法研究,初版,蘆翰圖書公司,2005年。 陳隆修,國際私法管轄權評論,初版,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11月。 傅靜坤,契約衝突法論,人民出版社,2001年。 黃俊英、劉江彬,智慧財產的法律與管理,2版,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 劉江彬,智慧財產法律與管理案例評析(四),初版,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9月。 劉江彬、黃俊英,智慧財產管理總論,初版,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月。 劉江彬教授榮退論文集-智慧財產的機會與挑戰,王偉霖,科學技術基本法第六條之法律經濟分析-兼論專利制度本質與美國拜杜法案之經驗,政大大學智財叢書12,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2月,頁7至15。。 劉承愚、賴文智,技術授權契約入門,再版,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6月。 蔡明誠、陳家駿、張靜、許智誠、張凱娜,營業秘密六十講,台北市電腦商業同業公會,1992年3月。 蔡明誠、楊文瑞,保密協議與競業禁止-中英文條款教戰手冊,初版第1刷,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5月。 賴文智、顏雅倫,營業秘密法二十講,初版,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4月。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之基礎理論,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2011年6月。 (二)期刊論文 王偉霖,我國學術機構技術移轉機制實施成效與法律制度之檢討,科技法學評論,第4卷第2期,2007年9月,頁59至96。 王偉霖,美國產學合作制度利弊之檢討-台灣科學技術基本法之借鏡,世新法學,第3期,2006年7月,頁1至42。 江雪嬌,從國家創新系統探討大學技術移轉之發展-美國、日本與台灣技轉中心之比較,中山管理評論,第17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971至1000。 吳光平,國際合意管轄之效果─從最高法院101年度台抗字第259號裁定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220期,2013年9月,頁289至300。 李昂杰,科技基本法第六條與研發成果運用,科技法律透析,2009年1月,頁2至6。 李素華,由美國科技立法研析科學技術基本法第六條及其子法之技術移轉法制,科技法律透析,第13卷第5期,2001年5月,頁18至43。 李智仁,從日本經驗談智慧財產權信託與技術移轉問題,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7期,2006年6月,頁87至123。 李雅萍,我國科技研發成果相關法制趨勢之簡介,資訊法務透析,2000年1月,頁28至38。 李滿祥,專利技術授權策略研究TFT LCD光學膜授權個案比較,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3卷第2期,2005年10月,頁95至117。 周延鵬,台灣企業經營的全球化與台灣法制的牽絆或解放:建構自由開放的對外投資、授權及技術移轉新環境,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3卷第2期,2005年10月,頁118至148。 林文鼎、王俊如,知識特性與技術授權模式:資源依賴觀點,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4卷第2期,2006年10月,頁55至77。 林昱梅,科技基本法之介入權及其行政訴訟相關問題之研究,台灣法學雜誌,第147期,2010年3月,頁58至82。 林鴻達,專利授權契約-我國與美國授權實務之比較觀察,月旦法學雜誌,第149期,2007年10月,頁5至19。 侯慶辰,論關係企業間技術授的法律問題,智慧財產評論,第8卷第2期,2010年10月,頁39至66。 張玨,解讀日本的「產學官」協作—也談日本「知識產權立國戰略」中的大學地位,教育發展研究,第8期,2003年,頁21至37。 張銘晃,國際裁判管轄決定論-從總論方法評述我國實務現狀,法官協會雜誌,第13期,2011年12月,頁172至204。 張銘晃,專利權訴訟之國際裁判管轄合意-兼評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933號判決,法官協會雜誌,第12期,2010年12月,頁163至186。 許舜喨、吳嘉恬,論我國現行科技法制對公立大學技術移轉之影響初探,科技法學評論,9卷1期,2012年6月,頁151至204。 許耀明,歐盟國際私法之發展與其對國際法秩序之影響:以歐盟於盧加諾公約與海牙國際司法會議之參與為例,歐美研究,第44卷第3期,2014年9月,頁359至414。 許耀明,跨國B2C買賣契約的法律問題-國際管轄權、準據法決定與線上爭端解決機制(ODR),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6期,2007年6月,頁105至149。 陳文吟,美國法上大學研究之實務探討大學研究受專利制度保護之可行性暨其權益歸屬,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2期,1997年7月,頁199至236。 陳聰富,美國法上之懲罰性賠償金制度,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5期,2001年8月,頁37至44。 陳麗娟,國立大學研發成果商品化組織架構之法制研究,臺灣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第4卷第2期,2007年6月,頁1至48。 馮震宇,技術授權發展趨勢與新興授權模式,全國律師月刊,第12月號,2006年12月,頁40至49。 馮震宇,從美國技術移轉法制變革成效談我國技術移轉所面臨之問題,科技發展政策報導,SR9205,2003年5月,頁343至358。 馮震宇,從國際創新體系技轉現況看台灣創新體系研發擴散的問題與改善,科技發展政策報導,第2期,2005年,頁132至150。 黃國昌,國際訴訟合意管轄條款排除效果之有效性要件—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933號判決評釋,月旦裁判時報創刊號,2010年2月,頁83至89。 溫肇東,科技管理與大學衍生企業在日本的發展,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2卷第1期,2004年4月,頁74至96。 溫肇東、樊學良,日本產學合作之理論研究及政策實踐歷程,管理與系統,第20卷第2期,2013年4月,頁201至226。 葛孟堯,影響技術移轉績效的三個關鍵基礎理論,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6卷第2期,2008年10月,頁115至134。 劉江彬、張孟元,'技術及專利'價值評估模式之研究,臺大管理論叢,12(1),2001年12月,頁37至83。 劉尚志、陳瑋明、賴婷婷,合理權利金估算及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之判決分析,專利師,第5期,2011年4月,頁66至85。 劉常勇,台灣半導體衍生公司對產業創新之影響,中華管理評論,第1冊第2期,1998年11月。 蔡明誠,科技基本政策的法制化:以科技基本法為探討中心,法政學報,第10期,2000年3月,頁171至199。 蔡淑華,日本新技術移轉促進措施之展開-大學及研究機構技術移轉促進法簡介,科技法律透析,第5期,2005年5月,頁50至61。 蔡華凱,侵權行為的國際裁判管轄歐盟的立法與判例研究,中正法學集刊,第14期,2004年1月,頁243至299。 戴曉霞,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展望,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集刊,第44期,2000年1月,頁35至60。 鍾文岳,企業有關保密之注意事項,萬國法律,第191期,2013年10月,頁90至110。 (三)研究計畫 江雪嬌(2005),從大學知識產業化之觀點探討基礎科學與產業科技之連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94年度自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第八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北部預備會議,第三議題:完備法規制度,整合科技資源,子題一:健全法規制度,促進產學研界研發成果運用綜效,題綱二:建構有利法制環境,鼓勵大學及公部門研究機構新創(衍生)事業之設立。 經濟部,跨領域科技管理與智財運用國際人才培訓計畫,103年海外培訓成果發表會,技術授權的商業考量。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技術與創新政策研究-以韓國、日本、澳洲、新加坡、印度、中國為例(2/2)。 (四)學位論文 余昭蓉,專利授權契約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專業法律組碩士論文,2009年1月,頁27至30。 吳嘉恬,國立大學技術移轉良善法制環境之建立,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科技法律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6月,頁89至97。 施至鴻,技術移轉法制之研究-以比較法經濟合憲秩序之觀點評析現行政府出資研發所得研發成果之技術移轉法制,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頁117。 范文昇,論美國專利法及拜杜法案對生技產業發展之影響-兼論我國專利法及科學技術基本法,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7月,頁190至200。 陳佩伶,產學技術移轉之研究-建構國內大學技術移轉中心管理模式,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頁14至25。 葛孟堯,影響我國大學技術移轉績效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1月,頁11至13。 羅華美,日本產學合作政策中大學之角色與定位研究-以技術先進首都圈(Technology Advanced Metropolitan Area,TAMA)產學聚集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6月,頁188。 (五)法院判決 最高法院89年度台上字第2555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上字第197號民事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101年度抗字第286號民事裁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8年度訴字第1032號民事判決。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91年度重訴字第145號民事判決。 台灣台中地方法院96年度智字第55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民專訴字第153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民著上字第26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99年度民著抗字第15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專更(一)字第1號民事判決。 (六)網站資料 教育部電子報,2012年10月15日,100年度大專校院產學合作績效評量結果公布,http://epaper.edu.tw/print.aspx?print_type=news&print_sn=5464(最後點閱日:29/10/2014) 教育部產學合作資訊網,產學園區計畫成果數據,http://www.iaci.nkfust.edu.tw /Industry/CP.aspx?s=5&n=18(最後點閱日:29/10/2014) 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高科技之技術移轉:http://www.is-law.com/old/OurDocum ents/ CO0021BE.pdf(最後瀏覽日:02/04/2015) 國立成功大學能源科技策略研究中心:http://cets.ncku.edu.tw/files/14-1273-52698, r719-1.php?Lang=zh-tw(最後瀏覽日:31/03/2015) 成大昶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簡介,http://www.techome.com.tw/company.html(最後瀏覽日:10/04/2015) 吳碧娥,牛津大學成立ISIS研發技轉一年賺進560萬英鎊,北美智權報第122期,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Industry_Econo my/publish-311.htm(最後瀏覽日:10/04/2015) 成功大學研究總中心產學研究中心列表,http://rsh.ncku.edu.tw/files/11-1019-3917. hp?Lang=zh-tw(最後瀏覽日:08/06/2015)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網頁,http://www.tipo.gov.tw(最後瀏覽日:01/05/2015) 簡艈彥(2014)日本技術轉移機構TLO之簡介,http://www.most.gov.tw/int/ ct. asp?xItem=1030516007&ctNode=781&lang=C(最後瀏覽日:05/05/2015) 經濟部,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經濟組(2013),日本將開放國立大學出資設立創投基金,http://seec.taiwantrade.com.tw/CH/bizsearchdetail/7157958/C? key word0=%20TLO(最後瀏覽日: 05/05/2015) 國立中興大學產學營運總中心簡介,http://140.120.49.189/page.php?did=1&id=48 (最後瀏覽日:22/05/2015) 國立成功大學能源科技與策略研究中心,http://cets.ncku.edu.tw/files/14-1273-526 98,r719-1.php?Lang=zh-tw(最後瀏覽日:22/05/2015) 吳碧娥(2014),國立大學拚技轉營利,尚待政府鬆綁法規枷鎖,北美智權報第122期,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Industry_ Economy/publish-310.htm (最後瀏覽日:25/05/2015) David Halperin,The Bayh-Dole Act and March-In Rights, http://ott.od.nih.gov/policy/ meeting/David-Halperin-Attorney-Counselor.pdf(最後瀏覽日:25/05/2015) 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發展研究院網站,http://www.tedr.org.tw/abount.asp?myid=3 (最後瀏覽日:25/05/2015) 章忠信,「營業秘密」之範圍與條件,http://www.copyrightnote.org/crnote/bbs.php? board=8&act=read&id=2(最後瀏覽日:15/12/2014) 關於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2007),http://www.libnet.sh.cn:82/gate/big5/www. istis. sh.cn/zt/list/pub/jnhb/JST/11/1179057848d174.html(最後瀏覽日:06/03/ 2015) 葉雲卿(2013),看好全球智慧財產權交易市場新加坡政府訂定10年計畫營造亞洲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上),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 dge_Center/Industry_Economy/publish-161.htm (最後瀏覽日:10/03/2015) 葉雲卿(2014),看好全球智慧財產權交易市場 新加坡政府訂定10年計畫營造亞洲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 (下),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 Knowledge_ Center/Industry_Economy/publish-186.htm(最後瀏覽日:21/03/ 2015) A*STAR是新加坡貿工部下屬的自治研究機構,http://www.a-star.edu.sg/(最後瀏覽日:10/03/2015) 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產業資訊室,http://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 aspx? Po stID=10213(最後瀏覽日:20/03/2015) 經濟部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經濟組(2014),新加坡致力於成為國際商業仲裁中心,http://www.taiwantrade.com.tw/CH/bizsearchdetail/6362165(最後瀏覽日:20/03/2015) 科技基本法10週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演講紀要:美國拜杜法案與台灣科技基本法之比較-過去10年檢討與未來10年因應,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第382期,2010年11月。http://enews.nhri.org.tw/enews_list_new2_more.php? volume_indx=382&showx=showarticle&article_indx=8184(最後瀏覽日:30/06/2015) 美日政府協助當界(含中小企業)開發產業技術之相關制度研究,http://ebooks. lib.ntu.edu.tw/1_file/moea/111822/bk003_main5-5.html(最後瀏覽日: 05/05/20 15) 二、外文部分 (一)專書 David Teece (2008),THE THCHNOLOGY TRANSFER AND LICENSING OF KNOW-HOW AND INTELLECTUAL PROOERTY. (二)期刊論文 Brian Harmon, Alexander Ardishvili, Richard Cardozo, Tait Elder, John Leuthold, John Parshall, Michael Raghian, and Donald Smith (1997), Mapping th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proces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2(6),423-434. Choi,T.Y.,Budey,J,and Wank,N.,(2004),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a knowledge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 Business Horizons,47(1), 37-44. Contractor,F.J. (2000),Valuing corporate knowledge and intangible assets:some general principle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7(4),242-255. David Blumenthal(2002),Conflicts of interest in Biomedical Research,12 Health Matrix 377,378-379. David Blumenthal, M.D., M.P.P., Nancyanne Causino, Ed.D., Eric Campbell, Ph.D., and Karen Seashore Louis(1996),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ademic Institutions and Industry in the Life Sciences — An Industry Survey, N.Engl.J.MED. 334(6),368-373. Jiaqing Jack Lu(2010), Does Upfront Payment Reduce Running Royalty Rat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Empirical Analysis,les Nouvelles,163. Karen Vogel Weil &Brian C.Horne(2007), Establishing Reasonable Royalty Damages,910 PLI/PAT 1347,1355-1356、1355-1357. Kim,Y.J.(2005),The impact of firm an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on technology licensing,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70(1), 42-49. Kim,Y.J.andVonortas,N.S.(2006),Determinants of Technology Licensing:The Case of Licensors,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27(4),235-249. Lambe,C.J,and Spekman,R.E.(1997), Alliances, External Technology Acquisition, and Discontinu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 Journal of Production Innovation Management,14(2),102-116. Link.A.N.and Siegel,D.S.,(2005),University-based technology initiatives:Qual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vidence,Research Policy,Vol.34,No.3,253-257. Mansfield,Edwin(1975),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Forms, Resource Requirements, and Polici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5(2),372-376. Ounjian, Moiral L.&E.Brayn Carne(1987),A Study of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echnology Transfer in a Multi-location multi-business Unit Corporation, 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Vol.34,No.3,194-201. Peter Mikhail(2000), Hopkins v. CellPro:an illustration that patenting and exclusive licensing of fundamental science is not always in the public interest, Harvard Journal of Law & Technology, 13(2),380-381. R. Polk Wagner and Gideon Parchomovsky (2005), Patent Portfolio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Vol. 154, No. 1,1-77. Robert Goldscheider(1994), Litigation Backgrounder for Licensing,29 les Nouvelles 20(25);Robert Goldscheider, Royalties as Measure of Damages, les Nouvelles31,115-119. Rogers, E.M.(1972), Key concept and Models:Inducing Technology Change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ichigam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iegel,D.S.,Waildman,D.A.,Atwater,A.D.,andLink,A.N.,(2004),Toward a Model of the Effective Transfer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from Academicians to Practitions: Qualitative Evidence from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Vol.21,No.1-2,115-142. Tom Arnold,and Tim Headley(1987),Factors in Pricing License,les Nouvelles, 137–144. 佐野良太(1998),(株)先端科學技術--(CASTI) -,,Vol.51,No.11,頁15。 (三)其他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AUTM LICENSING SURVEY SUMMARY FY 2004,P.16(2005). Georgia-Pacific Corp. v. U.S. Plywood Corp., 318 F. Supp. 1116, 1120(S.D.N.Y. ) ,mod.and affd,446F.2d 295(2d Cir.1971),cert.denied,404 U.S.870(1971). Fromson v.Western Litho Plate &Supply Co.,853 F.2d 1568,1575(Fed. Cir.1988) | 摘要: |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during the process of licensing between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The first one is legislation. Because the technical fundamental law and related authorities haven't established a consistent law order, this paper will give some legislative advice on the context of legal system and try to reorganize related licensing law by comparing the Bayh-Dole Act of US with Technology Transfer Promotion Act of Japan. Second, universities shoul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licensing and maintain the essence of the technology skills appropriately so the technology transferring office can adopt a clear licensing strategy. Finally, signing the contract of licensing. The paper will mainly discuss about five provisions both sides should deliberate on when signing the licensing contract to emphasize its importance. There are five aspects to inspect the licensing agreement. First of all, a reasonable royalty and methods of license depend on choosing a proper licensing model. Second, because the contract involves three part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licensing, it is difficult to monitor of licensee. Therefore, the third aspect is that licensor must request to sign Confidentiality and Nondisclosure Agreement to protect all highly confidential documents. Fourth, the penalty of licensing agreement should also be drawn up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of breach contract. At last, if it's transnational license, we need to consider how to choose the law and consent to jurisdiction in advance. 國立大學研發成果與我國科技業者間,在進行技術授權過程中,整體面臨三個層次的問題。一、立法層次:即指我國科技基本法及各部會制定相關辦法仍未建立一致法秩序,故本文嘗試透過與美、日移轉法制比較的方式,提出我國立法檢討與建議,並試圖統整我國相關技術授權法制沿革脈絡;二、大學層次:妥善評估各大專院校實際技術授權效益,適當定位研發成果技術本質,將影響技術移轉中心決定採行技術授權策略;三、契約層次:本文討論主軸在於簽訂技術授權契約條款時,應行事先謹慎審酌五大重點,強調技術授權契約條款之重要性。 檢視技術移轉授權契約內容,五大重點涵蓋:選定授權模式,將影響技術授權方式與收取權利金高低;又因國立大學研發成果技術授權的三方關係,對被授權方人員的監督管控較為薄弱,針對高度機密性的研發技術資訊,應妥善簽署保密協定;然而,懲罰性違約金之制定方式,更不應一概而論,實應區分違約情狀,制定不同懲罰性違約金之基準;最後,倘若涉及跨國性的技術授權,則應事先考量選定準據法與合意管轄因素。 |
URI: | http://hdl.handle.net/11455/93325 | Rights: | 同意授權瀏覽/列印電子全文服務,2018-08-21起公開。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法律學系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Existing users please Login |
---|---|---|---|
nchu-104-7100024004-1.pdf | 2.42 MB | Adobe PDF | This file is only available in the university internal network |
TAIR Related Article
Google ScholarTM
Check
Items in DSpace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